建设“三区一地” 迈向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 2021-01-15 08:13

菁蓉湖科创商务区 摄影 孙浩

2020年末,成都地铁6号线正式建成通车,从郫都区主城出发,一路飞驰,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紧密相连。撤县设区四年来,从近郊县向中心城区跃升,郫都区公园城市形态、产城融合发展、中心城区特质呼之欲出。

新年伊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内,一批行业“小巨人”订单从国内外纷至沓来,一家家企业开足马力,一边加班加点地生产,一边紧急招聘员工扩大生产规模。

“着眼于改革创新,着眼于产业转型发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郫都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已基本形成,到了一个全面爆发的阶段。”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央省市全会继续鲜明高质量发展导向,市委还确定了2021年“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工作主题,郫都区将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开创郫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力争到2025年,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将郫都打造成为功能优、带动强、形态新、生态美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以“安逸郫都”城市品牌为引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突出的各类人才首选地。

关键词:郫都机遇

记者:郫都区如何认识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和工作要求?

杨东升: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大手笔擘画了成都“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大气魄谋划了2035年远景目标,充分体现了市委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刻理解,是对新发展阶段成都面临的宏观环境、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深邃思考和高瞻远瞩,充分彰显了市委更好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信心决心。

记者:具体到郫都区来说,将怎样落实此次全会精神?

杨东升:郫都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统揽,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郫都作为。我们将积极探索公园城市“郫都表达”,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具有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具有示范引领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人才首选地“三区一地”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重点任务,厚植高品质宜居生活优势,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努力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郫都力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记者:撤县设区四年,郫都区实现从“近郊县”到“中心城区”的深刻蝶变,市委将2021年定为“高质量发展攻坚年”,这对郫都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迈向高质量发展,郫都区有哪些资源和优势,又将怎样在高质量发展中攻坚破难?

杨东升:郫都区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有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大等大中专院校19所,国家级实验室31个,两院院士19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近5000名,在校大学生25.3万人,迈向高质量发展有着坚实的人才基础。

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企业。郫都区将聚产成势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规划建设电子信息、现代工业港、川菜产业园、成都影视城4个市级产业功能区,以及10个镇域产业功能区,形成“市级领跑+区级协同”产业功能区发展格局,引导“人城产”营城逻辑、节约集约用地、高品质科创空间等先进要素聚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提升产业功能区发展能级、强化城市功能显示度。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去年我们还面向全国招聘了45名专业人才,充实到4个市级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攻坚项目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推进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等区域高质量发展十大动力源,围绕主导产业策划引进强链补链项目20个以上,加快智慧科技城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实施犀浦——天河路TOD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片区开发理念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落实商圈体系建设、消费场景塑造、城乡社区提质、生活本底夯实“四大行动”,打响“安逸郫都”品牌。

加快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城市运营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数字化,深化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数字经济创新应用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

关键词:乡村振兴

记者:2018年2月,总书记视察战旗村,对郫都区提出了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三年时间过去了,郫都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下一步,郫都区在乡村振兴中发力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又在哪里?

杨东升: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走好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路子,推动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振兴,我们要努力把新产业、高端产业引入乡村,让乡村也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技术导则》,运用“植物缝合乡村、美学雕琢乡村、文化重塑乡村、艺术点亮乡村”策略,统筹推进全域策划设计,提升乡村整体价值。融合创新塑造改革发展新优势,深化宅基地等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村民引进激励和管理等制度,发展“10+3”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立并落实“生态投入——产出、运营收益——维护成本和多方主体利益平衡”三大平衡机制,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本报记者 孟骅 严斌 赵一

原标题:建设“三区一地” 迈向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