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10065.7亿元

成都日报 2021-01-29 07:08

京东方液晶显示屏生产线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新年伊始,2020年各类数据陆续出炉。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宣告诞生——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规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30.7%。

回望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2008年产业规模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我市第一个千亿级产业;2018年,全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成都又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从千亿向万亿

十二年奋进中砥砺前行

在欧洲产业城蓉欧智能制造产业园里,工厂车间机械动力十足,从检测到装箱等系列工作,井然有序。去年3月,成都康佳多媒体项目首条覆盖LCD、OLED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的智能终端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年产100万台的彩电产品将主要面向东南亚和欧洲出口。4个月后的满产仪式上,康佳集团表示,追加投资30亿元建智能终端出口生产基地及配套项目,其产品将利用中欧班列(成都)优势,销往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十年来,成都新型显示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延伸拓展。整体来看,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已成雏形,关键技术领先全国,终端产品优势明显。崭露头角的新型显示产业,只是成都万亿级产业布局的一块“拼图”。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万亿版图’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领域是重要支撑。”

在这场规模战中,城市与产业的共生共荣,顶层设计与重点领域突破的齐头并进,成为成都持续向前奋进的能量。2018年是成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当时,成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被列入先进制造业的五大细分领域之首,并开启了万亿级产业快速发展的崛起之路。

一年后,成都出台《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产业获得了更集中的资源投放和全局统筹。也是这一年,成都实现了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8%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成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澎湃动力。数据给出印证。2020年成都外贸总量再创新高,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2.4%;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快速增长,液晶显示板出口同比增长100.1%,远高于23.7%的出口整体增速。

“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更是质量与效益的跃升。”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成都坚持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牵引,高端切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精准要素有效供给,强化政策规划引领也是电子信息产业迈上“万亿”台阶的重要“法宝”。聚焦重点领域,成都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体系,印发了《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5G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促进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鲲鹏产业工作方案》等,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了“四梁八柱”。

从集中向集群

建生态构筑竞争新优势

沿着成都蜀西路向犀浦立交方向出发,开车10几分钟就到英特尔成都工厂。这里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和英特尔全球三大晶圆预处理工厂之一。从这里运走的芯片,配置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上,再到全球消费者手中。

眼前的繁忙景象,让人难以想象,2003年,英特尔公司选择在成都高新西区设厂时,这里还是一块荒地,更谈不上有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情况很快发生改变,以英特尔投资成都为发端,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上下游企业开始向成都聚集。虹吸效应初显,微软、戴尔、联想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相继进入成都。

森林的形成,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灌木丛林。从吸引企业“扎堆”到注重要素“扎根”,让蚁群经济衍生大象效益,成都进行了多重布局。

“电子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成都发展壮大的同时,成都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强链稳链补链’思路招引项目,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印发的《成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明确,围绕重点企业、“薄弱缺”环节,更新“两图一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

3年多来,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奕斯伟高端板级封装系统集成电路基地、华为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富士康智能穿戴等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与此同时,不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主动向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靠拢,就近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减少时间、运输等成本,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印证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优势。通过高效配置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让区域内的企业拧成一股绳,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共同筑起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高地。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围绕头部企业聚点成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挖掘它背后的上下游产业,吸引配套企业入驻,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实现‘招引一个龙头企业、吸引一批配套产业、形成一个产业地标’。”

从跟跑向领跑

新目标世界级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与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互相支撑、互为动力。只有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才有产业集群的全球话语权。成都瞄准高端芯片、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关键软件等领域抢占“新赛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去年12月底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落户成都的重大项目——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正式揭牌。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是成都突破行业内各创新主体在地域、组织、技术界限的重大布局,也是成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争当排头兵的积极姿态。”据了解,项目将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和运维服务类软件等关键工业软件产品,在航空、电子信息等行业建立上下游协同的试验验证环境。按照项目建设方案,成飞集团在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设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天府软件园联合淞幸科技等单位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AI创新中心建设工业软件创新服务平台和工业软件推广平台。

万亿级产业,不止于产,更在于人。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都不断夯实软件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蓉贝”软件人才计划,广揽天下软件英才,全面优化软件企业营商环境,软件人才从业环境,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另一方面,成都拥有丰富科教资源,截至2019年底,成都拥有电子信息类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0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市级以上电子信息类企业技术中心258个,如何让科研“创新花”结出产业“发展果”?

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正在探索校地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新路径。双方将重点聚焦大型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领域,打造形成完整科学的软件工程学科设置,构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持续为成都高新区培养输送高端软件人才,加快关键核心软件技术攻关,促进软件生态体系建设。

同时,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正式成立,汇聚政产学研用融各方力量,累计开展“成都造”智能应急产品推广活动、成眉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等细分领域精品活动10余场,促进超100家企业实现供需对接和技术合作。

事实上,一幅幅从分工到共享的图景,已经表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正逐步从产业集群向创新生态系统跨越。这个由不同参与者共享智力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各实体间相互联系和紧密合作,推动着产业的稳步发展。

从草原到森林,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成都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优化产业发展新生态,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本报记者 程怡欣

原标题: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10065.7亿元 聚力攻坚破万亿 万亿扬帆再出发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