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点滴变化 读出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

成都日报 2021-02-05 07:16

2月3日,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开幕,成都正式开启两会时间。委员们围绕唱好“双城记”、发展新经济、办好大运会、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几大城市发展关键词,展开热议。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委员们一致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贯穿着成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变化说起,希望以件件务实之策,为成都“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双城记

产业协同与人员交流至关重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命题,自然成为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产业协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双城的重点发展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必须深化协同合作。”市政协常委、民盟成都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何立新认为,成渝两地行业协会、商会的蓬勃发展,大力促进了两地各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生产和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但还是存在因政策信息不对称、对政策的理解和敏感度不强等原因导致协同服务不够的问题。因此,他建议,两地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定位两地行业协会商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鼓励和支持两地行业协会商会对口共同组建行业协会联盟,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开展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协作的事务。

市政协常委、四川致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蒲虎正好带来了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提案。他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双方的人员流动起来。”因此,降低两地往返的交通费用就非常关键。

关键词 新经济

为高质量发展打造良好创新环境

2017年是成都新经济元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点是创新。围绕这一关键词,委员们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在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李展看来,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热爱科学的土壤、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筑牢群众健康生活的地基,更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那么,要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他认为,要在机制体制上得到保障,推动全民参与科学精神的弘扬。同时,加大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科普涉及到自然科学、传播学等多领域的知识,需要专业人才,要构建起培养并重用科普人才的制度体系,教育出人、产业出力,机制留人、环境暖心,让科普人才拥有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中小微企业充当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在吸纳就业、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就业等方面日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在小企业的孵化、培育过程中下功夫。”市政协委员、成都天府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潮建议,要从减税降费、融资对接、人才引培等方面加强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关键词 大运会

让世界看到成都“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

体育是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交往交融的桥梁纽带。今年8月,成都将迎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对于展示新时代中国良好形象、治蜀兴川丰硕成果和成都市良好面貌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如何办好大运会,委员们有话说。

大运会将为成都留下丰厚财产,无论是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还是全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市政协委员、大运会田径场馆中心副主任朱逵向身边委员介绍起大运会的筹备情况:“目前大运会的部分场馆已经完工,剩下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将在今年4月之前全部完工,用于大运会的前期测试赛和正赛的准备工作。”他表示,大运会的场馆全部按照高标准建设,不仅将在比赛过程中服务好全世界的大学生运动员,还将在赛后为全市的市民持续提供优质的健身环境。

同样关注大运会的还有市政协委员,成都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欧雪松。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体育人,自己亲身感受到成都建设“赛事名城”的巨大变化。“全市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增加,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运动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举办一届圆满、成功的大运会,让世界看到成都社会治理能力和办赛能力的提升,感受成都‘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

关键词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以美好生活体验吸引更多青年“少必入川”

为市场主体创造蓬勃发展的新机会,为新兴产业培育广泛应用的新场景,为青年人才搭建筑梦圆梦的新舞台,为广大市民提供美好生活的新体验,市委作出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出发,委员们表达了对“十大工程”的支持。

“成都生活的性价比真的太高了,生活体验感十足!我外地的朋友们都很羡慕我!”在市政协委员、成都菁英致远创投管理合伙人彭肖肖看来,幸福、宜居,已经是成都的城市标签。“原来都说‘少不入川’,现在变啦,我觉得现在是‘少必入川’。”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她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青年海归服务平台矩阵 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打造青年海归城市融入体验营、打造“城市机会清单”青年海归创业对接平台等形式,吸引更多青年来成都创新创业。

原来的泥巴路“变身”美学雕琢的林荫绿道;原来单一的农村稻田打造成农业观光胜地……说起日常生活里新增的美好体验,市政协委员、大邑县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包蕾语气里充满自豪。为致力营造更多生态惠民场景,包蕾认为当下的任务就是保护、修复、开发好公园城市背后的雪山,“希望‘十四五’期间成都能在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上走在前列。”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曹凘源 宋妍妍 赵子君 袁弘

原标题:身边的点滴变化 读出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