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 建设“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成都日报 2021-02-06 07:47
我市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等持续推进 图为华兴街与纯阳观街拐角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一枝一叶总关情。语出清代郑燮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意思是: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表达出作者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古往今来的共同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成都高品质宜居生活特质加快显现。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落脚点也是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始终把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系列重大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高品质生活,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正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高品质宜居生活 扮靓城市底色
如果说下班后能乘坐游艇回家,一定是一件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大事。在麓湖公园社区,这样一种在湖中建岛、湖边筑房,“更生态、更宜居、更现代”的居住模式正在渗入市民的头脑里。
这也是成都高品质宜居生活的一个缩影。巴适安逸和美,面向未来的公园城市新场景就在眼前,市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美好、体味幸福,一个个公园城市生活场景拼接了市民生活的全貌和图景、承载着市民梦想的诗意与远方。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持和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社会治理全面创新,“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带来了这样的高品质宜居生活。
以生活城市导向推动立品优城,越来越多的舒心美好和谐宜居的生活社区出现在身边: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三年多以来,着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等“五大行动”和锦江公园建设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累计实施老旧城区改造项目900余个、整治背街小巷超过2000条、打造特色街区150余条、实施“小游园·微绿地”项目近300个,建设国际化社区50余个,市民从身边的点滴变化中阅读到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变迁,共享到城市改革发展红利,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第三方调查显示96.6%的群众表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在城乡社区,“人民至上理念”正在具化到创造品质生活中。高效完善的社会治理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
便民服务内容项目化供给,要素配置与多元需求精准对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构建15分钟街区级、10分钟社区级、5分钟小区级生活服务圈,合理布局养老托幼、社区医疗、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吸引1.3万个社会组织、73家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实现了服务供给与人口流动迁徙、区域功能疏解精准匹配动态平衡。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持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牵着千万家庭,一头连着经济大势。
去年5月,成都出台《成都市促进就业专项行动计划》,以降低企业社保成本、稳岗成本、培训成本和招工成本,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全力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成效明显。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4.9万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2%。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从“一位难求”到“家门口的放心园”,成都学前教育一步一个台阶,群众期冀逐步变成现实。
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2732所,在园幼儿63.2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4%,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达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5%,在园幼儿数位列全国第二,全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告别“爬楼时代”,老旧小区“上上下下”不再难。
《关于进一步促进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后,在成都,越来越多老旧小区迎来了这一崭新变革:去年1至10月,全市取得电梯使用登记证投入运行296台。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打开“天府市民云”线上APP平台,整合57个部门210项服务事项实现了市民服务一号通行、一键搞定。
……
内涵式、均衡性、宜居性和可持续成为成都城市人本化发展的特点。一件件民生小事,积累起尺寸之功,成为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有力支撑。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决策部署,为各类群体搭建圆梦舞台,以最优供给满足市民,最好资源服务市民,把生态惠民的绿色理念、友好善意的人文关怀体现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坚持“共享”和“人本化”理念,必将让成都的发展与国际不断接轨,与先进城市持续同步,推动成都沿着“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持续迈进,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城市。
方方 图片由成华区人大提供
代表委员说——
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方
推进无障碍建设 让城市更有温度
无障碍建设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这既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安全通行、便利出行的社会工作,也是一座城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
近年来,成都市的无障碍建设投入很大,在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基本建有盲道、缘石坡道等设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市民可以看见的。当前,我们需要在无障碍建设的观念上不断提升,解决设施碎片化、服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这次带来了建设无障碍城市的4条相关建议,其中就包括建议制定《成都市无障碍公园城市环境建设规定》,希望在城市规划中纳入无障碍城市建设规定要求。具体来讲,希望在改造更新城区道路的过程中,预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临停场地,将慢行道路、人行道路与盲道有效地区分开。同时,加强地方的督导巡查,公示盲道被侵占的信息举报通道,减少盲道被临时占用现象。此外,借助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平台,配合国家教育改革,开设“无障碍”的教育课题,打好社会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共识基础。
当然,一座城市的无障碍,不仅仅是设施的无障碍,也是观念的无障碍、文化的无障碍。希望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实现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何平 本报记者 魏麟潇 摄
市政协委员、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场馆建设处处长 何平
加快公建配套设施提档升级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项便是致力创新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让公共产品更加优质普惠、更加共享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15分钟生活圈”能让市民感受到更加便利的生活。
如果说基本公服“三年攻坚”是补短板的话,那么下一步,我们就将在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公建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实施以来,一方面建成区规划实施率达到了80%以上,满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一批亟须建设和历史久拖未建的教育、养老等短板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需矛盾。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出,“十四五”时期,成都将继续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公共服务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此,希望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继续新增学位,推动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全覆盖,加快十大公共文化地标建设,高水平举办大运会等重大赛事,让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阳光点亮市民美好新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相信随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施,群众的生活将更加便捷,城市将更宜居。
专家访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焦永利: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成都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这贯穿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样一条主线,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贯通融合,探寻党中央相关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城市表达。
这符合城市发展动力变迁的历史逻辑:城市以人为核心,城市发展逻辑正在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幸福美好生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依归,人人贡献、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体现了开放融通的理论逻辑: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相关举措渗透出对城市发展理论中场景理论、创意城市理论、创新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前沿研究的政策借鉴,许多政策设计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统一的视角进行设计的,这些举措可以视作面向未来的、具有一定“城市研发”性质的政策创新。
也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实践逻辑:政策内容广泛借鉴了上海、深圳、伦敦、新加坡等国内外前沿城市经验。在此基础上,成都将成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侯初初 记者 李颖 缪梦羽 陈伟
原标题:共享发展 建设“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