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美好城市新样本充满期待

成都日报 2021-02-06 07:53

——代表委员热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站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今年市两会最受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建言献策,是身上肩负的使命;倍加关注,也是对幸福美好城市新样本的期许。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也是市民所关心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原因,被很多代表委员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们是双重身份,既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是成都市民。”

重任在肩 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将‘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首要工程,并提出了要‘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市人大代表、龙泉驿区人社局局长郭洁说,“这既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重任在肩,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郭洁告诉记者,龙泉驿区开局之年已有诸多准备,将聚焦民生增进福祉,开展“‘就’在龙泉驿·幸福好安逸”专项行动,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大力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将深化培训提技强能,加力加劲打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高效推进群众高质量就业;也将加快“驿创”品牌建设,优化“双创”服务,激发“双创”活力带动就业。

将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放在首位,是很多代表没想到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出要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不仅表明‘十四五’末期成都市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大幅提升,更表明成都市将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的信心,非常令人鼓舞、振奋人心。”市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副行长肖明政说,“居民收入水平,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符合环境要求的制造业,有制造业才有就业,才有工资收入,尤其是高端产业可以产生更多的高收入人群,其次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使一批企业迅速壮大成为上市公司,进而造富一方。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营商环境

成为城市“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成为近年来城市竞争的首要要素。“十四五”期间,成都提出要实施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市市纪委书记黄君德认为,这将吸引更多企业来蓉投资、创业和发展。同时,他也表示,营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放管服”仍需更进一步。

黄君德认为,未来城市的竞争,营商环境是一块“金字招牌”。他进一步分析道,“为企业构筑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放的角度来说,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在梳理现有各个层级进入审批性质的管理措施上,形成可操作的清单;从管理层面讲,要管出公平、管出质量,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从服的方面来讲,要突出服务便利和服务实惠,重在不见面审批、不见面办事、‘一网通办’和跨区域办以及干部直接代办,让企业办事便利、经济、实惠,减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今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还多了一份关于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报告,这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来自企业界的人大代表,成都多元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振说,他更关注其中的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为重要评价标准,营造公平稳定的办事环境。包括实现办事环境便捷高效、政策环境稳定可及、市场环境公平开放。”张晓振说,这些措施很好,可以让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建设。他提出建议,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中,增加关于建设服务企业智慧系统的思考,增加服务企业平台顶层设计,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打通信息壁垒,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提升情感温度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以“锐意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气度激扬青年奋斗勇气,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温度提升青年情感归属,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让市人大代表、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银江感触很深,她认为,要有机结合产业功能区发展,深化校地企协同,就地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进一步畅通校企人才转换通道,鼓励兼职等双向交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能给青年带来全周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推介,为青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大代表,成都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桂世权尤为关注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他告诉记者,“作为成都市属高校,成都大学一直以来都坚持服务城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他举例说道,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很重视青年人才的学业发展规划,在学生培养上,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尤其注意与成都产业的匹配度。

“我们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桂世权说,近年来,学校通过“外引”和“内培”两种方式相结合,持续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专业水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助力成都城市发展。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爱“老”护“小”

让城市更有“温度”

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世红今年最关注的是老年群体。“让老年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适应时代的发展,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让城市更有‘温度’。”

“目前,社区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而社区大学的建立不仅可以让老年人学习更多的新技术,也可以成为一个老年人享受社会关爱的平台。”徐世红建议,未来能够设立社区大学,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在家门口接受再教育的权利。“如今在成华区有这样的范例,就是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和科普组织,为老百姓提供浅显易懂的科普知识。希望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将社区本身的资源进行整合,让大家共享。”

“我调研发现‘老’与‘小’其实可以互助关爱。”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唐玥玓在关注老年群体问题时,发现不少年轻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而老人和儿童在行为能力、生活节奏和空间需求上存在很多共性,以养老育儿为重点的全龄化关注理念,逐渐成为引领社区建设和改造的新导向。唐玥玓建议在成都市推广由社区组织、建立“共享奶奶”这一志愿者互助平台,其中有条件的社区可提供一些场地和一定的经费,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和协调等工作,让自愿加入的退休奶奶们报名,筛选合格的奶奶们进行“上岗”培训等。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李颖 吴怡霏 王雪钰

原标题:对幸福美好城市新样本充满期待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