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龄友好社会 代表建议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成都品牌
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2月6日报道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老年人舒心长寿,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
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如何建,成为了本次成都市两会代表们关心的话题。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这一话题,代表们纷纷贡献“金点子”,让每一位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这座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市人大代表 王力宏
王力宏: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成都品牌
“面对公共空间使用过程中的‘代际冲突’,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实践中,成都在国内率先垂范提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我觉得非常好,令人振奋!。”在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青联副主席王力宏看来,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各种类型的居住产品和其它城市区域功能需求,从单身、结婚、生子、求学、教育与起居、养老等不同阶段、不断升级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成为居者的一生之城。“值得点赞!”
应充分遵循公平灵活性原则
“以往,我们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年轻型社会,城乡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假设大多基于年轻人口的需要,对老年人、少年儿童、残障人士的特殊需要考虑不够,甚至完全忽略。”王力宏分析说,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建设中,要统筹考虑。根据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在空间资源分配与共享、微空间打造、步行网络设计施工、儿童主体与老年主体导向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应充分遵循公平灵活性、舒适多样性、连贯与安全性等原则。
老年宜居环境应是标配
“如何面对一个突然变老的世界?”王力宏把目光特别聚焦到了老年人群体。他建议,首先要树立“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标配,是“全龄型”社会环境建设中应当具有的元素”的意识,塑造尊老敬老社会文化氛围,从而实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要对晚年生命全周期设计规划,从退休、老年旅居、生活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临终关怀各阶段形成养老闭环。从而避免大而化之笼统规划养老产业,造成的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他还建议,应该将发展嵌入式微小型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养老行业发展的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育“国际范、连锁化、嵌入式、微小型”社区居家养老成都品牌。“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对开发老年公寓、老少同居的新社区和有适老功能的新型住宅提供相应政策扶持,开发通用住宅方便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居住,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安全照护和亲情陪伴。”
此外,他觉得还需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与成都市医疗卫生、互联网、旅游娱乐、家政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满足全市老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我们还可以让老人深入可能的领域,发挥余热。譬如,学校、图书馆等,为老龄社会与少年儿童创造双赢的潜在模式。”
市人大代表 岑萃
岑萃:为“一老一小”提供精准心理健康服务
在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里提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在各大中小学校推广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诊疗室。
“心理健康问题,极大的影响着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岑萃特别关心着“一老一小”的心理健康问题。
岑萃表示,如今有心理卫生障碍和疾病的人数上涨趋势非常明显,特别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儿童心理问题门诊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有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14%,达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疗达4%,特别是空巢、失独、独居老人产生心理问题比例更是高达40%。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将越发突出。”
对此,岑萃建议,首先应建立全市心理咨询师档案,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增设心理门诊科室,并面向社会公布。与此同时,根据社区老年人群多样性,结合各学校基本情况,依托档案数据,定制化匹配人员、力量及相关资源构建完善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