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共你漫步田园 战旗村,绿道串起幸福生活

成都商报 2021-02-10 07:51

  

2019年1月18日,战旗村打造的乡村十八坊,布鞋车间的工人正在工作 王效 摄影

b87f8d32dac941b1bd90c5f0d38c57eb

在乡村十八坊,辣椒坊的老板王辉,他也是一位职业歌手 王效 摄影 

  

今日战旗村 王效 摄影

1月20日的下午,战旗村沐浴着冬日的暖阳。一支穿戴骑行装备的骑行者队伍由远及近,当抵达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大牌坊脚下时,集体下了车。

这是很多骑行者、游客的路线。沿天府绿道一路行来,从唐宝路商业街区到战旗村的妈妈农庄、蓝莓基地、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吕家院子……可以逛完一个以天府绿道为轴线的有吃、有玩、有住的核心旅游区。

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如今是个大有名气的明星村。不论成都、川内,还是全国各地,每年来战旗村旅游、研学、考察的游人、团队络绎不绝,一波接一波。

三年前的战旗村,其实已因着集体经济的盘活,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样本,有着城里人“人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彼时的战旗村,有白墙灰瓦的洋气小楼、干净整洁的清幽小径、家家富足的物质生活、人人羡慕的田园美景。

许多人想象不出,已是美好生活样本的战旗村,到底还能怎么变?

战旗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传统技艺展示了,发扬了

游客有旅游新去处了

村民有了自己的产业,致富了

产业之变

四世同堂的老冯家

在“乡村十八坊”的生活

木梁、灰瓦、青石路;酱园、鞋店、豆瓣坊、辣椒坊、蜀绣坊、竹编坊……走进“乡村十八坊”,石子路两侧是一间间手工作坊。

1月20日,虽非周末,又是寒冬,但乡村十八坊内仍有不少游人在行走。十八坊一侧的酒坊新开不久,风格别致,有酒窖、有工艺展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村民冯忠会凭着一手酿酒的技艺,被聘为酒坊的“厂长”、“技术总监”。他也干劲儿十足,谋划着酒坊的发展思路:“一定要品质为先、以质取胜,让全国各地人都能尝到地地道道的战旗佳酿。”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时,曾与当时正在照全家福的战旗村一家人有过亲切的交流。那正是冯忠会一家。这一家人四世同堂,当总书记问起80多岁的老人冯家祥过得幸福不幸福时,老人连连点头。

“现在的生活,比那时候又进步了一大截!”冯忠会的笑一直挂在嘴角。冯家不只是他进入了乡村十八坊工作,冯家还在十八坊开起了一家“蜜味坊”,也叫“醪糟坊”。冯家祥老爷子身体硬朗,天天都会去醪糟坊看着自家产业“坐起耍”、晒太阳。

十八坊的另一侧,做了酱油30年的林根建将“酱园”建在“乡村十八坊”的北隅,占地600多平方米。入园便是一个宽敞的晒场,里面码放着数十个酱缸,揭开一个,酱香扑鼻而来。晒场的后面是生产车间,从选料蒸煮、制曲发酵到酿晒成酱,全是标准化制作。

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是2018年8月开街的。村里利用集体资源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不光带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对传统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发扬与传播。

“乡村十八坊”的各种产品,都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加工而成。在这里,几乎每一家工坊,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个传奇。

比如赖淑芳的唐昌布鞋坊。这家布鞋坊的布鞋属赖氏家传手工制作,其工艺被纳入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还曾在“唐昌布鞋”传承人赖淑芳的摊上买过一双布鞋。

唐昌布鞋坊在十八坊开业后,每日来买鞋的客人络绎不绝,赖淑芳还将战旗村许多村民吸纳到布鞋坊来做学徒,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

再比如辣椒坊、郫县豆瓣坊、蜀绣坊……数十家工坊如同一个大型的手工艺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了、发扬了;游客有旅游新去处了;村民有了自己的产业,致富了……”村支书高德敏说,要论三年来村里的变化,乡村十八坊带来的产业转型之变和村民生活之变,是最显著的。

“绿道+火锅”、“绿道+健身”、“绿道+手游”,各种创意场景层出不穷。这也正是战旗村再度蜕变的重要原因。

创新之变

村民玩起直播带货 绿道串起网红打卡点

在乡村十八坊的对面,战旗村另一条川西风格十足的街巷也是古色古香,颇有人气。蜿蜒的青石板路,两旁青砖黛瓦白墙、褐色的中式雕花木质门窗尽显朴素淡雅,头顶古老的红灯笼、五彩的遮阳伞、红黄的招幌随风飘荡,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川西农家画卷。

那里是数月之前刚刚“上新”的战旗新晋网红打卡点——一里小吃街。

醪糟、渣渣面、肥肠粉、糖油果子;中餐馆、咖啡馆、茶坊、小酒吧……一里小吃街长300米,有80余间屋舍,川西各地美食汇聚于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体验场景。

战旗村景区办副主任杨学明告诉记者,这里打造的是“游战旗一天,吃遍全川”的旅游+美食体验场景。令人意外的是,这条精致的川西小巷在打造之前,其实是村里的闲散房屋。村里将整条街的闲置房屋资产整理盘活,加以打造后引进多元业态,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打卡地,更增加了村民们的收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作为“网红”打卡地,不仅小吃街成了网红,更孵化出了大批“网红”。

走在一里小吃街上会看到,两侧的商家都摆着话筒、三脚架、打光板、自拍杆……这是他们直播的装备。街上几乎每家商家都会直播带货,向镜头另一端的网友们介绍自家店里的茶、面、醪糟、油辣子……为了教商家、村民们带货,一里小吃街甚至引进了专业的直播公司为村民们进行带货培训,把村里的传统手艺、地道的土特产介绍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这里是战旗村三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了”,杨学明说,乡村振兴靠的就是“创新”二字,这也是成都近年来大力培育新经济,鼓励营造多元消费场景,给村里带来的新契机、新思路。更何况,战旗村已成为天府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锦江绿道战旗村示范段人气十分火爆,从唐昌镇至战旗村,其串联着稻田与水源地、串联着繁华小镇与大美乡村,更串联着乡村的新场景、新气象。

“场景”,成为了战旗村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词”。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支绿道骑行队,实际上几乎每个月都会走一次绿道战旗示范段的路线。这里绿道上“场景”众多,这一次,他们来体验一里街、十八坊,感受以传统手工艺展示和川西建筑风格为特色的乡村新场景。而之前,他们还曾专门骑行来体验过蓝莓基地的水果采摘、妈妈农庄的普罗旺斯薰衣草田、战旗村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农耕文化演绎,还有创意咖啡、特色民宿……

事实上,天府绿道已经是成都多元场景的“集大成者”。绿道之上,“绿道+火锅”、“绿道+健身”、“绿道+手游”,各种创意场景层出不穷。这也正是战旗村再度蜕变的重要原因。“只要有创新、敢创新,战旗村还能创造出更多惊喜”,杨学明说,尤其有了绿道作为场景载体,连村民们,都在层出不穷地想创意!

“2.0”时代的战旗村已经探索出了更多创新之路。比如场景营造、乡村旅游、“研学”路径……但究其根本,战旗村走的是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道路。

定位之变

全国乡村工作者都来这里学创新

2020年,战旗村景区共接待游客79.4万人次,实现全口径旅游营业额5786.5万元。

“我们接下来的新定位,是走‘研学+旅游’的路线”,高德敏告诉记者,近三年,不仅大量游客来到战旗村观光旅游,更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工作者来到战旗村调研、考察、学习。

这也是战旗村又一个新变化。2019年初,位于战旗村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揭牌,目的是面向全国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战旗村一路走来的实践经验,是各地乡村竞相学习的“模板。

多年以来,战旗村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土地资源统筹的方式,逐步形成土地规模化,进而将其作为村里的资源进行盘活,发展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高德敏说,战旗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以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产业,并引进了许多社会投资进行项目打造。包括乡村十八坊、一里街等等,都是村里的集体资产。

2020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7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8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余元。

如果说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土地入市等创新路子是战旗村“1.0”时代最值得学习的乡村振兴经验,那么走过了近三年,“2.0”时代的战旗村已经探索出了更多创新之路。比如场景营造、乡村旅游、“研学”路径……但究其根本,战旗村走的是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道路。

2019年6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做法入选首批典型案例——这也是四川唯一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的案例。

“研学者”们来战旗村,学的,就是这些战旗经验,这些成都探索。

记者来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那是一片川西民居特色的气派小楼,能同时容纳2000人上课。高德敏也是这所学院的讲师之一。

学院副院长张娟介绍,学院的师资还包括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等多个名校的专家学者,和许许多多基层一线的示范村的村书记。他们在这里,将乡村振兴的经验,从成都带向全国。

但创新,探索并未停下脚步。

去年,村里经历了一桩大事,隔壁的金星村并入了战旗村。高德敏说,现在是“大战旗”概念了。未来五年,战旗村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大战旗”的规划和建设,战旗还会有“3.0”、“4.0”、“5.0”的时代。

这,着实让人期待。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