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让通勤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成都日报 2021-02-12 07:37

公交接驳直接坐到地铁站,大大提升了市民通勤的便捷

开栏语

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在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期新阶段,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在幸福之都,享美好生活。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创新创业到休闲娱乐,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描绘出一幅幅让人无限期待的图景,把每个成都人的生活、事业密密织入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

围绕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的一个个具体任务和项目,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在幸福之都 享美好生活”栏目,从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方方面面,发现成都幸福之美,感受城市的民生热度、幸福温度。

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 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提出的一组数据格外亮眼。

通勤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日常,这一组数据代表着什么,成都又将如何实现这一数据?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交通运输局和成都交通发展研究院负责人。

通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小区门口,公交接驳直接坐到地铁站、出了地铁站骑着单车去公司……这些场景已经变成成都市民出行的日常。而未来五年,成都还将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高通勤效率,构建“高效幸福通勤圈”“多元便捷公交圈”“舒适便利生活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让通勤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

“通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成都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表示,提升通勤效率需要从城市规划、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交通秩序等多方面施策。陈亮说,日本的私家车拥有率比成都高很多,但是使用率却远远低于成都,多数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对私家车有相关的政策之外,就是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和体系。”陈亮说,以东京为例,地铁和通勤铁路共同构成30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可以让市民通过轨道交通快速抵达任何地方。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通勤体系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提出,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达到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5%。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轨道交通实现区(市)县全覆盖,产业功能区覆盖率超过50%。这意味着什么?

陈亮表示,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成都将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通勤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之中轨道交通又是占据主导的,从全国来看,成都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准点准时,对于城市通勤效率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陈亮说,很多市民平时都听说过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而对于轨道站点800米覆盖率这个概念相对陌生。“800米刚好是人步行10—15分钟的距离,对于轨道交通这样的大运量公交系统,是一个合理的覆盖范围。”陈亮表示,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轨道交通出行。

提效率构建多元高效便捷通勤圈

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 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有了目标,成都该怎么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翼刚给出了答案。

“将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公园城市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构建多元高效便捷通勤圈。”王翼刚表示,市交通运输局将深入推进铁路公交化,不断优化成渝地区、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购票、候乘、乘车流程和接驳换乘,优化加密列车频次,加快构建都市圈一小时交通圈;协同推动成渝两地、成都平原经济区“一卡通刷”“一码通行”合作项目扩面提质;推动常规公交与轨道公交一体化换乘,持续做好定制公交、夜间公交、通勤公交、旅游公交等特色服务,并规范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等交通新业态,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出行。

本报记者 田程晨 文/图

原标题:让通勤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