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嬗变的逻辑起点

成都日报锦观 2021-02-13 11:25

本报深度报道组 段后雷 沈山 朱仑 何晓蓉 陈伟 马玉宝 刘金陈

凝视一张世界地图,我们的目光会被星罗棋布的城市所吸引,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意义,更是人类文明的支撑。

城市排行榜每一次位次进退强烈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2019年,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显示:中国千万人口数量的特大城市达到16个,成都排名第9。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又增添6位新成员,扩容到23座,成都排名第7。

两相叠加,中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清晰凸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今日之成都,正在随民族的复兴而兴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面对这样的使命,城市担当应有怎样的逻辑起点呢?

01

营城者的识见 

建设现代化中国,首先要发展现代化城市,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为国家全面现代化提供持续推动力。

2020年末,多个省市公布了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强省会”成为多个省市的战略目标,令人瞩目。

济南提出打造“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福州提出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贵州实施贵阳“强省会”五年行动,广西大力实施南宁强首府战略。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的选择绝非偶然,必然蕴含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考量。

一切既往皆为序章。回到2017年的成都,GDP总量达到2057亿美元,与2016年世界排名第47位的葡萄牙相当;常住人口1604万人、居全国第四位,实际管理人口2053万、居全球城市第31位。

由此出发,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样的战略去推动目标实现,标定着成都城市发展的未来高度!

全局看形,长远观势,营城者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要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全球趋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国势决定城市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当中国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城市借势跃升成为必然。成都,率先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再到世界城市,“三步走”,三次跃升,发展目标的设定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一展宏阔。

知势之明,辅以应势之变。由此肩负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使命,成都的探索勾勒出清晰的逻辑线路。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策动“千年之变”,从“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城市由“单极”向“双城”迈进、由圈层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转变,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战略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奠定了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蝶变的功能载体和永续空间,为成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形成新的比较竞争优势、塑造新的动力机制和新增长点,踏出了关键一步。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形成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比较优势,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找机遇,向外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向内加快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着力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尊重其内在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回顾整个“十三五”时期的表现,成都实现了最重要的突破——人均GDP迈过10万元大关。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与其说是一个量级的进阶,不如说它是我们决然摒弃长期制约城市发展的“西部思维”“盆地意识”的理念之变、格局之变。

唯有树立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全局眼光,才能放眼全局谋一域、着眼长远强基础、把握大势谋大事。

02

第四极跃然而出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一份重磅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这一《纲要》的背后,是国家对区域经济的重大布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在沿海。而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指向中国西南。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沿海先行,正在向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转变。其中的意义,也许需要我们在时间的演进中作深度理解。

成渝地区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将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这是新一轮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下的第一个城市群规划。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这是国家经济高成长地区和人口回流核心区,是国家近年来人口与GDP占比“双增长”地区,是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潜力地区。

超大城市具有对资源要素高效集成运筹的超强能力。

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如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从东京湾的千叶开始,经东京、名古屋、大阪到北九州的长崎,以全日本9%的土地,居住了53%的人口,创造了60%的GDP。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大城市以及200多个市镇,以全美国2%的土地,居住了17%的人口,创造了20%的GDP。

成都是座不断“长大”的城市,除了体现在空间布局的千年之变,更体现在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新经济时代,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收入效应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增长的源泉开始从中小城市逐步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转移。金融、贸易、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在大城市有相对优势和足够市场的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更是如此。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研发、专利、技术集成和高端服务,是最理想的场景。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令探索城市发展的实践者们心中更加敞亮。

可以想见,“十四五”期间,围绕超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骨干单元,重点地区高效快速发展呈现差别化推进,改革更加深化,开放更加全面,更大空间尺度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增长带,以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空间新动力支撑起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贯彻国家城市战略的高度,我们必须具有冲刺世界城市的雄心。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向世界先进城市学习,才能以开放的姿态赶超世界先进城市,这是极核城市的使命担当。

成都是中国的成都,更是世界的成都。

03

新发展理念

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0.60%,超越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到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的重大转变。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在城市工作中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这是新时代不变的选择。

新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而言,从认识论层面抓住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从价值观层面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解决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方法论层面带来了发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变革,为引领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规划先行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根治“城市病”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绣花般”精细管理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留下记忆 记住乡愁

“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两山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公园城市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理论伟力与城市发展的壮阔实践紧密结合,兼具农耕时代乡土守望、工业城市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绿色低碳、世界城市开放包容,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城市经济的高级体系、城市治理的高级层次、城市开放的高级阶段、城市人文的高级境界,是人类城市发展认知的又一次巨大飞跃,为当今世界应对城市病凸显、包容性下降、同质化竞争等现实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人民城市。这正是成都城市发展的坚定遵循!

面向未来,我们已经出发,必由之路就在脚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我们定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为世界城市发展增添光彩一页。

城市规划如何体现新发展理念,请关注第二篇——《城市空间的密码》。

(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原标题:城市嬗变的逻辑起点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