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625万人摘帽 四川脱贫攻坚答卷这样书写

四川观察 2021-02-26 09:19

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始终牢记总书记重托,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八年来,我省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截至2013年,四川有贫困县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7%。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既面临全国共性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矛盾需要解决。四川这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进度和质量,也决定着全国战局的走向。摆脱贫困的决心有多强,攻坚克难的力度就有多大。四川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每一个脱贫百姓身后,都有精准细密的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在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昭美社区,36栋现代化和彝族特色相融合的小区式建筑格外显眼。阿格家的新房有50平米,通风采光都不错,能从大山里搬迁到县城里,能从土坯房换到崭新的楼房,阿格非常高兴。

凉山州昭觉县补约乡乃解村村民 曲比阿格:以前就看过电视上有这么好的房子,没想到我们还是住上了。洗手间、灯、热水器还有5G网络,那些全都有了,我们一家三口住这个房子很满意。  

为了让搬迁群众能够尽快在新房里开启新生活,乡亲们生活必备的主要家电、家具均由政府买单。

凉山州昭觉县补约乡党委副书记 李永发:饭桌还有碗柜、衣柜、橱柜,还有包括沙发、茶几、电视、电视柜、洗衣机这些全是我们党和政府给他们统一配置。  

“十三五”期间,我省136.05万人“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2.21万户,353.78万脱贫群众住上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家园。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老乡们要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如今,我省在88个贫困县都建起了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贫困村都有了集体经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累计落地近2万个。在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铁城社区,这里建成了近3000亩的青花椒基地,还建有两座加工厂,青花椒产业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铁城社区党支部书记 王正富:已投产1200余亩,产花椒60余万斤,产值近500万元,带动本村劳务1800余人。  

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还有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的村民。在巴州区大和乡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当地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的同时,还融合了生态种养、巴山民宿、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老乡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村民 明文学:每人一年能挣一万五千块钱左右,两个人加起挣上三万多,连土地费加起接近四万,日子比以前很好了。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数据显示,全省88个贫困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7.9亿元,是2013年的1.68倍。成为脱贫地区发展的巨大动能。

医疗、教育等民生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甘孜州人民医院,来自石渠县的包虫病患者布娜,包虫侵蚀了她的右肝,并扩散到了腹腔内最大的血管。13个小时后,布娜的手术成功了。

病人家属 吉能:来这里之前,我的心情非常难受,害怕上了手术台她就再也回不去了,现在做完手术,我感觉心里松了一口气。

切除病灶手术中采用的人工血管置换术,是外科手术中“难啃的骨头”。而在十年前,这样的手术在康定根本无法完成。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甘孜州牵手,定期派遣专家团队进州教学指导,邀请业务骨干去成都交流学习,甘孜州医院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 曲梅:未来我们在甘孜州的康东、康北和康南都布局了区域医疗中心,我们想通过“传帮带”和信息化,来推进整个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着力提升全州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8年来,我省健康扶贫成效显著——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大病救治覆盖率达到99.6%,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占比控制在10%以内。涉藏乡村的包虫病检出率下降至0.02%,大骨节病连续8年没有新增病例。

截至2020年,四川共有202万余人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投入财政和各类专项资金8800多亿元。从南部县等全省首批5个贫困县正式摘帽,到凉山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11501个村退出,62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6%直降为零。八年时间,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四川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