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在成都的人 感受城市的关怀和温暖
成都日报 2021-03-01 06:56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在《礼记·礼运》中道出了“大同”社会的内涵。如今,这一内涵被写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里,将作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在“十四五”时期得以实施。
“该项工程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推进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到“十四五”末期,我市将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慈善服务覆盖城乡社区,形成孩子开心成长、老人舒心长寿、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市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全龄友好包容社会氛围。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
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
根据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实施方案,我市将实施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五年行动计划。
规划布局与人口相适配的托育服务体系,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依托社区综合体,集中配套社区托育园所、社区儿童中心、家庭聚会中心、儿童运动场及家庭农场等设施。依托城市社区公园,打造儿童“15分钟公共空间体验网络”;依托城市郊野公园,打造儿童“半小时自然体验圈”。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
到2025年,实现品质为先、动态成长、充满活力的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建立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今年,力争建成儿童友好试点社区4个,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统筹建设与改造,建设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7个。
让老人们舒心长寿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专业化的养护型、护理型、认知症障碍照护型、安宁疗护型等功能型养老机构。制定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具体措施,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养老行业监督管理和金融服务。
到2025年,实现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床位不低于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不低于75%,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55%,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今年,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全年改造护理型床位3000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9%,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50%,镇(街道)老年教育学校建设覆盖率达30%。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
实施幼小初高15年免费特殊教育
关爱特殊困难群体是该项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我市将逐步实现困难认定精准化、救助服务多层次、关爱帮扶全覆盖。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制。实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行动,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养救助覆盖率达100%,新旧公共场所无障碍化率分别达100%、80%,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率达80%,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实现镇(街道)全覆盖。今年,建立梯度式临时救助金发放制度,临时救助延伸覆盖服务人口;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救助年龄段全员覆盖;推动特殊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实施幼小初高15年免费特殊教育;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00个;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率达50%;试点开展特殊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行动;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区级中心23个、社区站点45个,符合条件的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率达90%以上。
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
今年将打造50个区域慈善地标
为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城市名片,我市将营造全龄市民公益慈善氛围,持续完善慈善事业发展制度,打造一批区域慈善地标,探索“慈善+”跨界合作。
建设市、区(市)县两级社工中心和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社工站(室),开发城乡社区专职社工岗位,促进全龄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推动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惠及全龄市民。到2025年,力争持证社工达到3.5万人、社工机构突破800家,“两级中心、四级网络”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规范运行;注册志愿服务队伍突破3.5万支、注册志愿者达300万人,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全覆盖。今年,制定完善“友善之城·尚善之都”行动方案,遴选50个慈善领域事迹突出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个人、团体、项目进行表扬,打造50个区域慈善地标,实现市、区(市)县两级社工中心和街道、社区两级社工站(室)全覆盖。
专家声音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全国老龄委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副院长杨一帆:
全龄友好是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让所有人都有‘三感’,即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所有城市都面临的考题。”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杨一帆谈到,成都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提出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这是具有创新性与探索性的,“从全国来看,还没有哪个城市把这几者结合成一项工程来做,这是成都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的具体实践。”
成都是基于怎样的现实基础,要推动这项工程呢?杨一帆认为首先是全国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数据摆在那里,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忽视它,而是改变对数字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我的观察了解,我认为成都一直都在积极应对养老问题,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老龄工作机制。同时,也在关注不光‘养老’更要‘养好’这一趋势。”在他看来,健康养老是激发老年群体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点亮每个人在晚年人生的银发生命价值,让老人觉得自身对社会还有价值、还被需要,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倡导终身学习、发展老年教育,鼓励老人参与志愿活动,也是必要的。”
令杨一帆感到欣慰与欣喜的,还有这项工程蕴含的包容性。在大众看来,老人、小孩、特殊群体是相对弱势的,但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成都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实施这项工程,表明了其共享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这是这座城市的柔性温度,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那么,实施这项工程将给市民带来什么呢?“从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里,我能明显感受到,成都不光要给这几类群体提供服务,还要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高品质服务,变‘人找服务’为‘服务围绕人转’。”杨一帆举例说道,比如各项整合资源的措施,就是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够“一站式”办理,而非求助无门。“目前,我们正在成都筹建一个项目——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世界幸福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希望随着十大工程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更多幸福城市的样本经验,与更多国内外城市分享。”
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四川省儿童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四川省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李海梅:
成都对儿童友好的探索由来已久
“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仔细推敲,这十大工程相互衔接、相互配合,落脚点无一不在一个‘人’字上。”李海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道。具体到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在她看来,“十三五”期间,成都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为实施这项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海梅是儿童工作方面的专家,根据她多年的观察研究,她认为,成都对于儿童友好的探索由来已久了。“事实上,儿童友好是个国际性的先进概念,目前全球有400多个城市是‘儿童友好型城市’。我们国家从2019年开始提出儿童友好社区预备建设,到2020年确立首批次16个‘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这其中成都就占了4个。可以说,成都是率全国之先。”
李海梅说,针对儿童友好,成都无论是在顶层设计,还是在环境、服务、文化与人员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做法,而该项工程提出的聚焦“一小”内容,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统筹和拓展,“正式地、系统地、科学地实现了对儿童成长全周期的覆盖,确实是把脉把到了点子上。”
李海梅认为,十大工程环环相扣,“这正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体现。”针对“一老一小”以及特殊群体的各项措施,涵盖了理念引领、政策供给、资源投入等多个维度,尤其“一小”方面,更是涵盖了儿童托育、儿童健康、儿童发展、儿童特需等内容,可以说是全纳性的供给服务,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把“十四五”时期成都人的生活质量又往前推进一大步。
本报记者 缪梦羽
制图 赵蕴如
原标题:让生活在成都的人 感受城市的关怀和温暖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