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四川在行动
四川日报 2021-03-22 09:35
位于雅安市境内的汉源湖,湖水四季清澈透明。
四川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呈现出一幅美丽画卷。
泸州市纳溪区清溪河小流域,山水林田和谐共生。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川人与水的情缘,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水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其安全性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因此,历代善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当时间列车驶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四川正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在这个特殊节点,再次审视“治水兴川”实践,不难发现——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已成为我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抓手,其成效也正逐步显现。
□赵鸣梁(图片由四川省水利厅提供)
A
善用
坚持节水优先
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每年三四月份,是蓝莓的盛花期,此时各项田间作业直接决定全年产量。“浇水、施肥、剪枝,样样马虎不得。”相比4年前,今年峨眉山市双福镇蓝莓基地负责人王魏显得格外轻松。
以前3月一到,王魏就要为浇水的事发愁。“200多亩蓝莓,需要30个人干十多天,才能浇完。”王魏说,仅浇水这一项,基地开年后就要支出人工费3万多元。而现在,通过滴灌和喷灌,一两天就能浇完。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用水大户。2019年,我省农业用水154.53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1.2%,因此农业是我省节水的潜力所在。
以双福镇蓝莓基地为例,2017年在水利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建立滴灌和喷灌系统后,基地平均每月用水仅1000立方米左右,比2017年以前节省了近70%,水费也降了不少。双福镇蓝莓基地的改变,是四川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缺水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重点行动,加快建立节约集约型用水方式。
在成都市,去年底该市第六、第七、第九再生水厂完成提标改造,3座再生水厂出厂水质均达到了再生水使用标准,每日共生产120万吨再生水。预计到2025年,成都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250万吨,再生水利用率将提高到50%。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鼓励企业革新节水技术,2019年确定了31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和5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截至目前,以造纸、纺织染整、钢铁、石油炼制、火电五大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全省创建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78家。2020年,预计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6立方米、17立方米,完成国家向四川下达的“十三五”指标任务。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节约用水办法》,是一部针对我省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的专门性政府规章,是我省节约用水地方立法的一次突破。此外,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规划了未来15年我省节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我省节水的制度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
“《办法》和《实施方案》是我省今后一定时期内开展节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大力推动水资源节约,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水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省将继续以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聚焦重点工作,努力实现更大突破。
B
善管
落实以水定需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
从成都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南行30公里,就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
站在湖边,放眼四周,一座座现代感、科技感十足的建筑拔地而起,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在这里聚集、成长。
然而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座魅力新城无论是从一开始的规划设计还是到后续的建设发展,“水”因素一直都是最大的刚性约束。“我们按照用水总量红线及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规模,通过对新区水资源现状和水环境容量综合分析,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确保新区永续发展、长远发展。
水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动态循环系统,为使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取得成效,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有序、合理、高效的管理。对此,四川如何“谋篇布局”?从全省层面看,在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方面,四川重点从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全面推进跨省和省级行政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工作,明确各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以制度形式进行约束。
——界定合理的用水需求。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用水需要,界定好刚性需求、合理需求,通过强化水资源论证,对需水规模、准入条件、用水合理性等进行明确。
——通过严监管约束不合理用水需求。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已全面完成取水工程整改提升工作,整改完成率100%,全省取水户有望实现“持证取水、按证取水,计量在线取水”,省市县三级201个取水许可审批单位全面实现电子证照发放功能。
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最严格水资源考核成绩进入全国“良好”等级前列。全省21个市(州)有13个的考核结果为优秀,其余8个全部在良好等级以上。
C
善谋
加强顶层设计
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保驾护航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四川代表团在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时,一段关于水资源的表述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纲要草案》提出: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
“这是重大利好!”对此,有全国人大代表表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川渝两省市而言更是如此。川渝两省市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明显。因此,必须抓住契机优化两省市的水资源配置。
从四川来看,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略高于全国,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每年汛期5月至10月径流量占全年总水量的70%左右,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枯期水量不足;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约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0%,区域性缺水严重。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我省水安全形势越发严峻。
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优化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我省规划了“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目前正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大桥水库灌区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去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正式落地,扎实抓好该地区水安全保障,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成为深化区域水利合作、统筹流域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借助引大济岷工程和长征渠引水工程建设,实现“西水东引”。其中,引大济岷工程,是从大渡河引水向都江堰灌区供水区补水,建成后年均引水27亿立方米,受益区涵盖成都、德阳等8市41县(市、区)。长征渠引水工程是川渝两省市共同推动的重大工程,建成后年均引水35亿立方米,可惠及四川7市28县(市、区)和重庆渝西地区13个区。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该区域用水刚性增长,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做细基础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取得成效。
原标题: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四川在行动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