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活成本“减减减” 幸福宜居“加加加”

成都日报 2021-04-12 07:09

1

锦江边上,民间歌手正在进行音乐创作。 本报记者 魏麟潇 摄

编者按

在2021年成都市两会上,“幸福”成为最牵动人心的字眼: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启动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市规划和人的幸福具象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直以来,“生活城市”都是成都的标签,因而成都作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部署,可谓是让“生活城市”有了更坚实的支撑、更深邃的内涵。从让市民钱袋子鼓起来到提升生活成本竞争力,从办事不找人到城市容人,从青年有奔头到老年有所依,一件件民生小事彰显着幸福城市的温度,一个个细微目标谋局着美好城市的未来。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系列报道,从细微处感受城市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的决心,让城市发展更可感、更平衡、更可持续。

4月10日12时许,家住成都万象城附近的李洁正忙着整理自己的收获——一堆“潮牌”,还不忘给手推车里的大袋小袋拍照片,并发到朋友圈:“这周第二次逛,终于不用再代购了!”李洁心心念念的品牌,正是经过三个多月试营业,3月20日正式在成都万象城二期营业的潮流品牌FOSS,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差时才有机会去逛逛。拍拍手里的购物袋,李洁笑称:“能够自由舒心‘买买买’,获得感、幸福感也‘加加加’!”

如今,在家附近的万象城,除了FOSS,全国首店、西南首店等众多品牌集聚于此,已成为华润集团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同时也是成都汇集品牌最多、消费动线最长、三环内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事实上,从社区生活到舒畅消费,从住房保障到工作机会,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转化为一个个产业项目,再融入到鲜活的城市场景中,满足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这样的实践成果正在成都一步步显现。

消费

今年力争引进“国际范”城市首店200家以上

推动八大类消费场景“一场景一示范”

城市的核心是人,在城市发展竞争中,唯有以幸福美好生活打造生活成本洼地和消费性价比高地,才能真正留住人、吸引人。而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意味着成都对“生活城市”特质的进一步加码,是拉长“长板”的重要策略。

如何通过生活成本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4月7日,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专题采访时,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生活成本竞争力不简单地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高低作为衡量生活成本的主要因素,真正的竞争力还在于居住保障、生活消费、社区服务等的供给是否多元,能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今年成都将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主线,实施舒畅消费计划,在推动消费场景营造、数字经济赋能、品质消费升级方面加大力度。”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成都将从扩大消费新供给、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培育消费新品牌等方面入手,推动市民日常消费向舒畅消费转变、刚需消费向舒美品质转变。“例如发展跨境消费,我们将加快建设天府国际空港、免税购物中心和市内免税店,并着力发展品质消费,引入时尚买手店、国内外知名品牌高级定制店,引进‘国际范’城市首店200家以上。”

该负责人还表示,成都今年还将持续推动八大类消费场景“一场景一示范”,发布新场景新产品城市机会清单,推出100个户外消费场景、100个公园城市网红打卡点、10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100条绿道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积极争取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发展进口、改装、赛事等汽车新型消费,促进数字人民币移动应用功能创新及线上线下场景落地应用。

在消费创新潮流下,如何培育新品牌拉动更多的城市消费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话题。上述负责人表示,成都也将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利用直播销售、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并积极引进国际时尚活动,促进提升国际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

社区

创享15分钟幸福生活圈

力争在品牌便利店实现80余项便民服务

随着城市治理触角的延伸,越来越多家门口的改变,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内涵。针对日前公布的《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中提到的实施舒畅消费,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成都将致力创享15分钟幸福生活圈,围绕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生活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如聚焦生鲜配送服务、重点人群关爱、户外消费场景营造、便民生活服务4大重点领域,将合理配置基础便民类业态,加快推动便利店、洗衣理发、家政服务、生鲜菜市等14项基本便民业态植入,引导品牌便利店叠加缴费、充值、快递等80余项便民服务,更新改造益民菜市30家;聚焦市民全龄、全时、全新消费,精准配置社交休闲、夜间生活、时尚购物等11类新型消费业态,积极招引时尚店、主题店和体验店在生活社区、科创空间、赛事场馆和公园绿道等区域加快布局。

“我们要把城市发展契机共享给企业,实现从‘给优惠’到‘给机会’的转变,实现共同成长。”采访中该负责人表示,成都今年还将发布社区商业机会清单。紧扣社区商业资源整合、载体赋能、运营提升、品牌招引,更新发布社区商业发展机会、推荐投资商、推荐服务商、建议入驻品牌(企业)4张清单2.0版;将开展成都首届社区商业“好项目”征集大赛,举办社区商业促进活动24场,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100条以上,评选优质特色商业街区10条;开展社区商业场景化项目试点,联动打造社区商业示范性消费新场景36个。

上述负责人表示,针对提升社区生活服务品质,成都将创新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品质消费,推动社区生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具体而言,今年成都将计划开展“全国小店经济示范区”试点行动,发展全国一流的特色小店集群,培育特色小店100家,新开设品牌连锁便利店100家以上;开展“全国家政领跑者”试点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助力建设10个国际化社区,启动20个邻里人家建设,升级改造益民菜市30家,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重点企业30家,新增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00个。

同时,发展“互联网+生活服务”,推动社区商超零售、生蔬菜场、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全流程数字化升级改造,发展网订到家(店)、无接触配送、社群共享、定制体验等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服务,联合打造数字商业示范街区5个、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5个,开展天府好物线上购物节、美食电商直播季等数字消费系列活动。

居住

新技术助力建设智慧物业

今年物业企业全部纳入信用管理体系

在日前公布的《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中,提到要推动住有所居向舒心居住转变,小区物业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居家舒适度、幸福感,成都也同步制定了实施舒心居住计划,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持续提升居住品质。

如何提高物业服务品质?在日前的采访中,市住建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张佳强表示,成都正在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与智慧物业管理相融合,未来的物业管理中将出现更多包含政务服务、小区治理以及行业治理的跨界融合。

“成都将探索建立业主委员会信用管理机制,落实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黑名单’、联合惩戒等制度,对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信用信息量化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信用信息量化标准进行优化。”张佳强在采访中给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2021年,在我市承接物业服务项目的物业服务企业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将达到100%。

不仅仅是信用管理,提升全市物业管理覆盖率亦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所在。“成都将探索建立成片式管理、管(院)委会管理和信托制等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全市物业管理覆盖率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到年底,住宅小区(院落)覆盖率达到60%。”张佳强表示,在此过程中,也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推进智慧物业管理政务服务平台2.0建设等,有效提升各类小区宜居品质和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成都围绕强化维修资金的监管和制度建设,落实‘一网通办’要求,打通业务堵点,全面实现维修资金业务在线办理,进一步研究完善维修资金归集方式。”张佳强表示,还将总结“保险+服务+物联网”电梯维保维修新模式探索经验,研究优化维修资金使用保障机制,发挥资金保障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成都正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启动《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完成《住宅物业等级划分》修订,同时启动《成都市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基础物业服务规范》编制。

本报记者 孟浩

原标题:生活成本“减减减” 幸福宜居“加加加”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