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实施完成后 出行绿色交通分担率将超70%

成都日报 2021-04-13 07:03

成都不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图为牧华路三段与剑南大道互通立交桥。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以前,这里车难停、堵得凶,现在你看嘛,情况好多了。”站在五里墩支路路口,市民黄为众对记者说。

变化就在去年年底。通过“靶向治疗、综合施策”,这里的交通拥堵指数由2.25降至1.05,片区交通事故周报警量同比下降75.2%,让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在成都,像这样针对通勤效率提升的举措,还有很多。

向管理要畅通

我市将推广“奥林片区经验”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五里墩支路。这条路所在的金牛区奥林片区,是成都典型的老小区,路窄、车多。整治以前,这里不仅存在夜间居民停车位紧张的问题,中午前来吃饭的市民不好停车造成拥堵也是长期存在的难题。“交通管理痛点贯穿24小时——早高峰堵、中午饭点时水泄不通、晚高峰堵、夜间停车难……”老小区配套弱,因为没有足够的停车位,大家都把车停在路边,错车困难就会造成拥堵。车主们既在造堵,又在被堵,进入一个死循环。

为找到打开“死结”的办法,片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进行了“望闻问切”。

“路太窄,居民多,无序、混乱地停车必然导致拥堵。”交警二分局一大队大队长姚翔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林片区“痛点”的根本原因。

数据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二分局实地调研,奥林片区共有中小街道8条,道路基本为两车道双向通行,道路最宽为14米(营康西路),其余道路路宽均在7米及以下,道路网条件差。现有院落内部停车泊位3183个,占道停车位43个,共计3226个车位可供社会车辆停放。通过实地逐户走访调查,该片区停车实际需求泊位为3902个,停车缺口多达676个。

找准病因,靶向治疗,综合施策。第一剂药方便是“双单模式”。为了保证道路通行能力,避免错车困难造成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根据路网功能和分布,顺时针单向循环,单循环为单侧停车腾出空间,五里墩支路、五里墩东二巷、五里墩东路等处,规划增设单侧占道停车泊位,这一招就增设了停车泊位372个。同时通过采用时空错峰停车法,让奥林广场在夜间为周边群众提供车位,这一招又释放出200多个车位。现在的奥林片区,交通拥堵指数由2.25降至1.05,车好停了,路更畅了,群众更舒心了。

“我市一些社区老旧小区较多,‘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不仅事关出行,更是群众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公安交管局秩序处副处长周伟潮表示,我市将推广“奥林片区经验”。

据介绍,目前我市研究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片区单向交通组织实施指南》,针对车退人进、交通拥堵、停车难、占道施工、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问题,积极推动并实施了5个片区“微循环”单向交通组织,年内至少形成30个以上的片区循环。

在4月12日进行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专题采访活动中,记者了解到,围绕城市通勤效率提升,下一步我市将构建国际一流的智慧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建成覆盖“全市域、全行业、全过程”的现代化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打造城市级的交通信号控制管理平台、智慧停车平台、出行服务平台,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减少通勤延误。建立“市区联动、一点一策”堵点治理机制,编制并实施各年度重要堵点治理计划,在全市范围持续开展“提升通勤效率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引导鼓励市民、机构参与交通治理研究。全面评估地面公交运行堵点,推动交叉口渠化优化和信号配时优化,实行公交信号优先,确保高峰时段公交行驶车速高于小汽车……

向通勤要效率

平均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5分钟

在专题采访活动中,市住建局城建处副处长蒋毅宇首先对成都市的通勤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目前中心城区平均通勤距离9.1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9分钟。”蒋毅宇表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职住分离明显,比如高新南区就业密度非常高,“5+1”区域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不匹配,长距离通勤占比较高;二是机动化出行占比较高,尤其是小汽车出行占比超过30%,造成城市干道拥堵加剧;三是轨道交通与公交、慢行换乘接驳体系融合不足,轨道两端接驳用时占“门到门”全程通勤用时的42%,降低了轨道交通通勤的效率;四是常规公交通行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公交专用道、公交港湾站设置未成体系,道路交叉口常规公交缺乏信号优先等措施。

“我们深度对标了东京、纽约、巴黎、上海、深圳等先发城市,并努力学习其先进经验。”他介绍称,东京引导居住和就业人口沿轨道站点集聚,形成依托轨道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轨道为核心形成高效舒适的接驳换乘体系;纽约构建铁路、地铁、轻轨等多铁融合的轨道网络,并不断改善常规公交路权保障,提高行驶速度;巴黎构建高效的市域铁路、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协同运营体系,小汽车出行占比仅为13%,并制定了通勤年票优惠政策等;上海公交线路运营和布局均与轨道交通高度协同,并实施微工程挖潜道路的通行能力;深圳道路空间向公共交通和慢行空间倾斜,建成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实现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对于先发城市的先进经验,本次在我们的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均有学习借鉴,总结起来我们实施了六大行动,分别是职住平衡促进行动、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公共交通提质行动、交通治理优化行动、通勤场景营造行动和交通政策引导行动。”据介绍,在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实施完成后,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平均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将控制在10公里范围内,通勤出行的绿色交通分担率将超过70%,让单调乏味的通勤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体验,让市民可在“回家的路”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为提高交通治理能力,我市通过考察苏州、上海先进经验,将以科学顶层设计为引领谋划布局智慧交通系统,强力推进智能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加快编制《成都市智慧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智慧交通三期工程实施计划,编制《成都市关于提升智慧停车水平、推进停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

向规划要未来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顺利推进

在专题采访活动中,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表示,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由成都市各相关部门、相关区(市)县共同协作,按照已明确的5年目标分步推进,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刚性的目标考核。

“有一部分工作会提前完成,比如我们中心城区‘环+射’的骨干路网建设,包括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将在2023年基本改造完毕。大部分的工作将是持续的、动态的,比如我们的轨道交通建设还将继续,我们常规公交线网也会随着轨道交通站点的形成而动态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引入第三方机构、智库,对工程实施的效果、通勤效率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评估,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研判,促进我们精准施策、动态调整,保障相关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不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王建新说。

据介绍,2月18日全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市相关部门立即全面启动了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目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加快推进职住平衡方面,加快开展《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导则》《成都市中心城区骨干道路网评估与优化研究》《环城生态区路网体系优化提升方案》《成都高新南区综合交通提升规划》等编制工作,采取多种用地保障和灵活竞价措施强化商品住宅类用地调控目标管理,加快筹建人才公寓,持续推进成都自然博物馆、金沙演艺综合体、川剧艺术中心等重大公建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资源与城市功能合理配置。

在加快推进市政交通项目方面,大力实施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大道北延线、草金路、羊西线、沙西线等“环+射”骨干路网体系,持续打通市域“断头路”,继续推进轨道交通第四期8个项目和S3资阳线约215公里续建工作;推进静态交通资源共享利用,“成都停车”客户端已正式启用;加快建设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努力实现2021年全市天府绿道开工800公里、建成600公里;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起步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申报国家试点城市。

在提高绿色交通服务水平方面,组织开展“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规划研究,科学谋划未来3—5年常规公交发展规划方案,明确2021—2023年三年主要任务及计划,今年新开及调整公交接驳线路20条以上,开行东西城市轴线快速公交;积极推进《成都市共享单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和《成都市共享单车行业经营服务规范》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共享单车。

本报记者 袁弘 实习记者 黄骏阳

原标题: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实施完成后—— 出行绿色交通分担率将超70%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