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带来了哪些启示?

成都日报 2021-04-14 07:40

这是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第四次来到成都。前三次都是参观考察,而这一次他的身份是老师。他要为成都的领导干部带来一堂课,分享余村走过的路,交流经验和做法。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2020年3月30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余村,并表示,美丽乡村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可以作为一个示范。

余村经过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它的经验和做法又将给成都带来怎样的启示?4月13日,汪玉成在蒲江县明月村接受了记者专访。

艰难的探索之路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因为境内天目山余脉而得名“余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开山采矿、烧石灰、做水泥,成了安吉首屈一指的富裕村,村集体年收入曾达到300万元。

“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却没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余村人,汪玉成清楚地记得当年家乡的情形:河水就像酱油,村里整天粉尘漫天,“那时的余村就是一幅灰色调的画。”他还记得村里的一首打油诗:“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茶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

2002年,响应安吉“生态立县”战略,村上打算关掉矿山。这一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没有了矿山,生计怎么办?

一面是每年300万元的效益,一面是绿色发展的企盼,如何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自决策者的一番话,让当地重树信心。

于是转型之路在探索中起步。村上一方面开始新建工业园,引进竹筷、凉席等家具企业;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建农家乐,搞民宿……

这中间也离不开规划的前瞻引领。汪玉成介绍,2005年后,在“两山理论”指引下,余村重新编制发展规划,把村庄划分为田园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等,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开始走上了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复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道路。”

如今,余村已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汪玉成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余村休闲旅游蓬勃兴盛,农家乐经营业主42家,床位300多张,2020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55680元。

马不停蹄,余村又开启了新一轮探索。这被汪玉成称为余村的抱团发展阶段——“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汪玉成介绍,余村现在已经形成“1+1+4”抱团发展模式,即以余村为核心,4个村落同频共振,加快建设“一环三区”,将村庄划分为农业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用一条环村绿道串联整个村庄,实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

“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便是发展困境之中,余村的答案。” 汪玉成说。

看到了“两山理论”的成都实践

除了当老师,汪玉成笑称还在当“学生”。这一次,汪玉成特地提前一天抵达了成都。他专程走访了成都规划馆以及几个乡镇的村落,“我也想在这座公园城市取取经,看能为余村带回点什么经验。”

除了铁牛村,说到川西音乐林盘、天府国际慢城、明月村,他都伸出了大拇指,“成都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开发等经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坐落于川西音乐林盘里的“猪圈咖啡”让他印象深刻。原来的猪圈改造成了一个文艺范十足的地方,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林盘里品一杯咖啡,汪玉成用了两个字形容:“美好。”

汪玉成说,走进川西林盘,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这里没有生硬的经济建设项目,但有依托乡村本底的新兴业态。比如,明月村不搞大拆大建,在保留农村特有气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创气息;铁牛村引进乡贤和新村民,为乡村后续发展提供人才力量……

他感受到了“两山理论”的成都实践。

利用空闲时间,边走边学。采访结束后,汪玉成主动问起所住民宿樱园的工作人员,“我能见一下老板吗?想和她交流学习一下,这个房子设计很有意思,植物栽培也很美。”在铁牛村丑美生活馆开始讲课前,他拉上铁牛村书记徐帮淼,交流起了经验、心得。

为了打破发展瓶颈,目前余村也正在对当地42家农家乐和民宿进行提档升级,“成都乡村的产业导入,还有一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汪玉成说。

本报记者 王琳黎 李颖 白洋 实习记者 李菲菲

原标题:“两山理论”带来了哪些启示?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