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项目落地 成都都市圈共谋产业生态圈

成都商报 2021-04-20 07:36

“都市圈”时代,成德眉资被认为是最会画“圈”的共同体之一。

近日,连接成德眉资4市的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宣布将于今年9月底贯通。这条路被称为成都“三绕”,意义在于,将四座城市串联成“成都都市圈”,从空间上拉近城市间的关系。

不仅是公路,一个协同分工的“产业生态圈”也正加速形成。

4月14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25个项目签约落地成德眉资,提出“头部企业引领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会议上,成德眉资四市共同发布宣言,明确将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同城化营商环境。

除了交通,四座城市未来有望打破行政区划的隔阂,以成都都市圈的整体形态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布局等工作,用四川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的话说,“相当于扩大外延,充分发挥德眉资3市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重新思考规划出一个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功能区”。

一体化和分工联动

“278平方公里是一个发展整体,行政区划边界的概念是很淡的。”前不久,成都市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部部长刘波谈到。

过去,每个乡镇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在产业谋划上总有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想法,这样的后果就是同质化较为严重,“比如乡村民宿火,大家就都想上民宿项目”。而以产业功能区来思考,协同与分工,让过去的“对手”开始以整体思维来决定新项目的布局。

小“圈”的改革经验,同样适用于大“圈”。去年召开的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成德眉资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推进“三区三带”——在产业领域,形成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

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成德眉资重点实施464个项目,完成投资约1088亿元,并成立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绿色智能汽车和现代商贸等产业生态圈联盟,达成101个跨区域布局产业合作协议,确定57个企业合作项目。

第三次会议对此评价为“产业生态圈跨区域协作初见成效”。记者了解到,2021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年度的“十件大事”中,四市拟争取启动建设成德产业协同示范区园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起步区,加快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实施重大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0亿元”。

当然,“圈”时代发展的逻辑不只是“一体化”。四川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也谈到,不同城市各自都有特色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不同产业生态圈也要通过分工联动谋发展”。

“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布局,不一定完全以成都为中心,由其他城市作配套。”四川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强调,都市圈的产业分工要突出市场化方式,比如德阳水电重型装备在国际市场份额占比相对更大,因而也存在成都企业为德阳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情况。“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梳理头部企业信息和配套需求,加强成都都市圈的产业联动能力,扩大产业互动范围,真正实现产业一体化”。

环境的“同”与“不同”

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成德眉资四市发布了《共同打造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宣言》。会上还提到,加快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努力培育共建成都都市圈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一个小细节,体现了企业在当地发展体验感的好坏。会上提到一个案例:不太成熟的地区,看似招商力度大,要素资源价格低,但实际上,企业运作的成本很高。“好的营商环境将提升都市圈竞争能力”,在德阳市协同发展局局长王晓芬看来,好的体验感一定是“无障碍”的,目前在成都市办理住所所在地在德阳的企业的注册登记业务,不出成都,就可以很方便地拿到营业执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领导小组正在制定《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四川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将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满意度为检验标准,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稳定企业预期、倡导公平公正,全力营造成都都市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同城化营商环境。

上述负责人表示,包括政务服务等营商环境,未来将以“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的标准错位发展。“我们不会完全按照某一指标的绝对值来衡量营商环境的好坏”,他表示,“一体化”不一定是指绝对量,也可以是相对一体化,尤其要根据当地不同产业集群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来配套最合适的政策。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原标题:25个项目落地 成都都市圈共谋产业生态圈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