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一城”重大项目给成都带来什么?

成都商报 2021-04-21 07:29

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在哪里?“两区一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成渝相向发展的主轴上,“两区一城”的协同发展将打造开放主枢纽和发展新引擎,构筑改革主战场和环境新优势。这里,有中国西部地区首个超级计算中心,有成都城市新地标“城市之眼”,有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提出和推进实施的法务聚集区——天府中央法务区,还有以国际医疗标杆为目标的未来医学城。

4月19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视察了成都市天府新区、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情况。成都超算中心、天府中央法务区、未来医学城等高能级项目亮相,揭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里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成都造” 已进入全球前十

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两栋建筑弧形排列“包裹”着一座湛蓝的立方体建筑,这就是成都超算中心。

走进超算机房,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正在运转。“业内有句话叫——‘成都超算成都造’,成都超算中心的芯片是成都设计的。”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9月,成都超算中心作为西部首家国家超算中心正式建成投运,目前已与400家用户达成合作,并为300余家用户提供超算服务,应用领域涵盖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30余个。

“高校科研院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以及社会民生服务领域在内的三大类群体都是成都超算中心的重要客户。”上述负责人介绍。

据悉,成都超算中心算力规模按照300P峰值性能进行总体规划,一期(峰值性能170P)于2020年9月投运。目前已完成主机系统的Linpack和HPCG基准测试专家鉴定,实测性能分别达到106.7PFlops和2.398PFlops。根据2020年11月发布的全球超算TOP500排行榜,上述两项性能均位列全球排名第五、全国第三。目前正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推动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

天府中央法务区

天府中央法务区 “一心一带多点”

今年4月9日,成都金融法庭、成都破产法庭、成都互联网法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等4个专业法庭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它们将与先期成立的知识产权审判庭一同,依托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天府新区法院、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五个司法机关,进行有力整合、纵向深耕,构成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的“五院五庭”深远布局。

天府中央法务区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博览城路。2021年2月5日,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提出和推进实施的法务聚集区——天府中央法务区正式启动运行。截至目前,天府中央法务区累计接洽各类法律服务机构60余家,还拟与北京大学合作打造法治人才培训基地、国际法治论坛,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建设法治政府研究院天府分院等。

天府中央法务区的一个亮点是实施以TOD站点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策略,沿贯穿天府总部商务区东片区的地铁6号线,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据介绍,“一心”,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四川省高院、成都中院、天府新区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及司法行政服务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商学研企”法律服务创新策源平台和法律智库中心。“一带”,即高端法律服务产业发展带,高能级法律服务集群与高能级商务区产业共融、伴生发展。“多点”,即法治文化交往节点,营造景观化、开放型、沉浸式的法治文化展示场景,打造国际化的对外交往窗口。

未来医学城

未来医学城 “医疗为核、圈层生长”

在成都东部新区西南侧、紧邻三岔湖区域的空港新城,未来医学城规划面积14.34平方公里。这里临空临湖、区位优越,具有丘谷相依、河湖相拥的自然本底特征。

在空间布局方面,结合健康医疗产业体系和自然本底特色规划,未来医学城提出“医疗为核、圈层生长”、“丘湖共栖、公园营城”两大核心布局理念,形成空间布局。

产业是支撑未来医学城发展的核心。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二方阵的龙头城市,成都把未来医学城视为创新突破的引擎。在定位上,未来医学城定位于未来医学探索与创新前沿、医教研产融合与转化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医学城将一方面建设国际一流特色医疗中心,通过引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4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顶级医疗资源,按“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布局建设医院集群;另一方面打造健康险数据和后台中心,打造“健康管理+健康险”的新模式。

据悉,未来医学城首期建设1平方公里作为核心起步区,联合四川大学推进建设综合性医院、医学院和研究院;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国际中医药健康谷;联合日本神户医疗产业推进机构建设中日先进医疗示范区。未来医学城将力争五年内成为全国领先的国际医疗标杆、十年内成为亚洲医药器械技术突破极核、十五年内建成世界级前沿医疗转化创新高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这些项目给成都带来什么?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