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急救体系网 成都市五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凸显

2021-04-21 19:44  来源: 红星新闻网  

0421_1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4月20日报道 4月2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成都市22家医疗机构通过评审。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切实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将危急重症救治做得更好,才能让区域群众得到更好的健康保护。”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周政告诉记者。作为老牌三甲综合医院,自然需致力打造核心技术,提升综合实力。

作为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市五医院所辐射区域包括温江、大邑、彭州、崇州、郫都以及都江堰部分地方,服务人口多达500万人。在国家推行分级诊疗背景下,通过医联体建设模式,已经基本做到了90%的患者在基层治疗。急救体系网的建设是市五医院作为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越来越凸显的体现。

心内科专家郎明健博士是市五医院医务科科长兼心内科主任,他告诉记者,该院于2017年4月启动胸痛中心建设,2018年便通过评审,成为成都西部第一家建设了胸痛中心的医院。打造胸痛中心有多重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以胸痛为症状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急性心梗、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疾病对生命威胁最大,“所以我们打造的胸痛中心需要从若干种胸痛中筛查出这4种威胁性强的疾病,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去实施救治。”

郎明健提供了一个数据:胸痛中心每月上报200余人次有胸痛表象的病人中,有20—30%符合高危胸痛相关指征,医生进一步对他们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检查、救治,“我们撒下一个大网,对胸痛进行鉴别和诊断。”

与胸痛中心一样,为成都西部片区群众撒下一张保护网的还有市五医院的卒中中心。2018年开始建设,2019年获得建设单位、2020年率先通过了国家脑防委验收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并成功授牌。卒中,俗称中风,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病,发生中风后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期,一旦错过,将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市五医院卒中中心的建成,无疑大大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之外,市五医院还有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急救中心成都西部产儿分中心、中毒中心、心衰中心等等,每个中心都覆盖着一类需要与生命赛跑的疾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由此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

0421_2

 

一键启动的救治程序,让被救的病人数量不断上升

市五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救治能力,从一个个故事和数据中展现出来,将不折不扣地刻印在成都西部片区的医疗发展史上。

郎明健提供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成都西部片区心梗患者得到的救治力度:2016年,尚未创建胸痛中心,那年全年急性心梗救治只有11例;2017年开始创建胸痛中心,救治接近80例;2018年,救治146例;2020年,救治已达到170例。

市五医院脑血管病区负责人王琰告诉记者,该院卒中中心对脑梗患者的介入治疗数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18年溶栓救治只有50例左右,2019年接近90例,到2020年则上升到110例。除了介入溶栓外,对颅内大血管堵塞的介入取栓数也在不断上升:2018年20多例,2019年60多例,2020年则80多例。”他告诉记者,如今,脑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完成溶栓时间只有30多分钟,“血管开通越快,对患者健康影响越小,我们遇到过很多患者,因为救治及时在加上后来的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他们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中。”

市五医院副院长唐红梅告诉记者,不论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还是创伤中心以及高危孕产妇急救中心成都西部产儿分中心,而对医院来说,每一个抢救背后都是一次院内资源的整合,“在内部,我们形成了多个打破学科壁垒的救治体系,在外部,我们以医联体为平台建立了一个通畅的救治渠道。”

一个病人多学科配合 被打破的科室壁垒让病人更安全

对一名危急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无法仅仅依托于某一个学科,“如今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快速、高效、精准的医疗救治,往往依靠的是多学科协作。”唐红梅告诉记者,该院多个中心构成的急救体系,其运行就是依托于MDT(多学科协作)。

前不久,一名年轻人不幸从7楼坠落,导致胸骨骨折、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复合伤,医院迅速集结了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麻醉科、输血科、ICU、影像科等科室专家,最终从死亡线上将这个年轻人拉了回来。

唐红梅说,多学科协作,打破了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技术壁垒,大家携起手来,将相互之间的优势进行整合,“我们在MDT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制度,遇到多学科参与的大抢救时该做什么、怎么做、效果评估等等,逻辑非常清晰。救治成功率高就源于此。”

打破科室间壁垒的急救体系建设,让广大病患家属也越来越认识到市五医院由此产生的优势。去年底,崇州一个工地上发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女性工人被铲车铲伤,从会阴部到盆腔有严重的撕裂伤,境况惨不忍睹。救护车直接从崇州将她送到了市五医院,通过绿色通道,她直接送入手术室,骨科、泌尿外科、肛肠科等科室专家在紧急会诊后快速制定出手术方案,然后不同专业的专家依次上台,为这名女伤员实施了手术。

“在刚送到医院的时候,家属有些犹豫,他们甚至希望将患者送到更高级别的医院抢救,怀疑我们救不下来。”唐红梅告诉记者,当时严重的伤情不容转诊,“我们成功救下伤者后,患者家属这才相信我们是有实力的。”她说,其实在医院打造的创伤中心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比如说骨科主任、博士后邢叔星,是他牵头在打造创伤中心,里面有优秀的麻醉专家、哈弗大学访问学者尹泓博士,以及其他各科的主任、专家,“都是重量级的。”

除了在急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时间速度和MDT体现出的配合优势外,现代化信息手段也在帮助他们急救提速。唐红梅告诉记者,5G设备在该院急救中已广泛使用,“通过5G技术,在救护车回院路上,患者的各种情况、各项指标都传输到医院了,让医院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这个优势是不可忽略的。”

一根杆子插到底的技术输出,与医联体单位实现无缝配合

在市五医院建立的急救体系中,各个医联体单位是重要的支撑。郎明健说:“救治数量为何每年大幅上涨?是因为与医联体单位实现了默契配合,从而让患者可以实现快速转诊。”

在保障危急重症病人生命安全上,医联体单位居功至伟,记者采访到的案例,无一不是医联体单位发现危险后快速做出的转诊决定。但在与医联体单位的无缝配合中,市五医院通过“一根杆子插到底”的专家下基层的模式将急救意识建立得更加牢固。

该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区负责人王琰牵头打造了卒中中心,他除了带领团队抢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下基层去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进行卒中知识培训、为基层群众进行科普,“最近3年来,周末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医院和社区。”

他告诉记者,3月上旬抢救的那名66岁女性是房颤引起的卒中,“在基层,很多人并不知晓房颤会引发中风,我们不仅要教会基层医生和群众如何辨别中风,还要教他们识别中风的危险因素。”他说,如今他在帮助崇州、大邑、彭州、郫都区等地方建立基层的卒中中心,“我们的目标是让卒中患者就近实现最快速有效的救治,所以必须从技术上传递,而复杂的、有难度的才迅速上转。”

与王琰团队一样,市五医院的心内科、妇产科、骨科等科室均有对应的医联体联系单位,在技术传递和急救意识的培养中,基层医疗机构和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市五医院不断共同实现救治能力的提升。

市五医院党委书记雷建国对记者说,在我市启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是其中之一,“作为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我们有责任通过提升救治能力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让他们在最近的地方,用最快的速度,尽可能用更少的费用来得到更好的治疗。”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