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他,与成都有着一片田的缘分
红星新闻网5月22日讯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图据@ 央视新闻
和母亲的一次出游
让袁隆平找到了一生的目标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
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学时代去过很多地方,让袁隆平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这句话他守护了近70年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袁隆平与成都的缘分
他在这里有一片田
图据成都发布
在成都郫都区,有一个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袁隆平院士命名的科学园区,于2019年12月落成,202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而袁隆平与成都的缘分,更早的时候便开始了。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的袁隆平讲得一口四川话,2005年,袁隆平亲自来蓉建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试验田。当时的试验田还位于成都南部。
2006年,袁隆平来蓉为成都分中心揭牌。这里是他专门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气候地理环境“量身”定制的,直接受他领导开展科研。建成十余年建,成都分中心的水稻选育科研水平,一直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综合多方原因,成都分中心试验田计划整体搬迁至郫都区德源镇菁蓉小镇,也就是如今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
新的科学园于202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项目一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户外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余亩。
2020年秋,这里的水稻组合种子实现首次测产验收。
图据天府郫都
图据天府郫都
2012年夏季,82岁的袁老来到成都专门查看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973”。当时正值水稻收割之际,太阳时常火辣辣,那天正好烈日当空。“他不戴草帽也不打遮伞,走路像跑,脱鞋就下了田。”
在“Y两优973”试验田里,袁老一眼就看出优点:稻穗压得低能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吸收阳光,很适合在四川及西南等光照不足的地区生长。
也是在2012年,经历6年的反复培育,一个新诞生的两系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十六年间,四川造水稻走出国门,也走进了新历程。如今,四川水稻面积、总产均位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全国第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社会精神的某种化身:不忘艰难岁月,始终不松懈地劳作。袁老,一路走好!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经济日报、湖南日报)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