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走进四川大学

成都日报 2021-05-27 07:28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报资料图片

昨日,以“校地共建·筑梦成都”为主题,“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四川大学专场成果对接会在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举行。

聚焦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领域学科、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势,通过“线下精准对接+线上直播+微信互动交流群”的方式展开,重点推介四川大学2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并推出部分四川大学科研团队在高分子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为技术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牵线搭桥”。

搭平台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结 技术研究实现“0”到“1”突破

没有基础科学研究“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技术产业化“起飞跳跃”,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与突破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次活动中,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亮相,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支撑,为高分子领域蓬勃发展带来新一轮“创新密码”。

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深化环保型高分子材料领域相关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团队正在做的事,实验室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教授领衔,具有创新活力和研究实力、结构合理的研究开发队伍。“2019年中国高分子材料总产量约1.5亿吨,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产生大量废弃物,如何协调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实验室正不断攻克环保型高分子材料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使高分子材料能提高循环利用率,并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郭德明介绍,团队正致力于通用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对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等领域研究取得了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阻燃新原理和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使多个大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占有率。

近年来,实验室多年来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

高分子行业对一个国家来说,举足轻重。作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7人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近五年,该实验室获准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4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其中52项专利或技术已成功转让或实施。

“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方面有鲜明特色。”四川大学教师范敏敏介绍,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现已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谋发展

叫好校企双进模式 配置创新资源实现项目精准对接

10年,自2011年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国家高分子重点实验室王琪教授团队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来,该公司已实现从传统化肥化工行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

“公司与科研院校建立起‘科学家+企业家’的合作模式,并以该模式为基调,以产、学、研合作为创新基础,依托政府支持、校地企合作,建立省、市两级院士工作站,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公办副主任温晓雨介绍,校企合作经历三个试验孵化阶段,学校研究团队作为基础研发团队,使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技术走进企业中试阶段,校企携手实现技术“1”到“100”的发展;在市场化阶段,科创成果转化落地,激发技术从“100”到“正无穷”的潜力。

据了解,今年,四川大学与玉龙化工共建国内第一个省级碳中和创新中心——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温晓雨表示,下一步将在碳中和创新中心基础上,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示范产业基地。将院士专家的技术进一步吸纳到中试孵化基地。“校企合作不仅使科学家实验室技术得以成功产业化,也推进了公司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带来双向促进、双向进步。这必将促进科技高速发展,使更多科研成果真正落在祖国大地上。”

成都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功能区重点发展前沿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的科研和转化,着力打造高端新材料成果转化试验区。目前,功能区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22家,约占成都市的40%。“我们还将重点推进科创空间运营、新材料展厅运营等项目建设,希望与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新材料企业、拥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等达成合作。”成都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功能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红侠说。

技术创新离不开对行业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在科研中实现目标导向与需求牵引越来越成为实现校企对接的前提。“四川大学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一直强调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重点平台、重点团队、重大项目,配置科创资源,让科技项目完成精准对接。”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梅说,四川大学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全链条服务,“四川大学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记者 曹凘源 实习记者 李菲菲 杨静耕

原标题:“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走进四川大学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