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到分化 缘何“千城千面”? 营商环境4.0版 城市竞争关键

成都商报 2021-06-02 07:46

对更多城市而言,重塑自身营商环境,也是一次“重塑经济地理”的机遇。

营商环境进化论

4.0

每个城市聚焦到更细分的营商环境。比如精准制定原创性、创新性、差异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成都做法 在前三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4.0版将进行“一键式”整合,除了进一步压缩时间,还将提高监管质量,将优秀做法固化为法律法规,对守法、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最大保护。

3.0

改革聚焦于智慧政务,比如以线上倒逼线下业务改革

成都做法 加快“蓉易办”平台建设,以线上倒逼线下业务改革,深入推进“四减”工作,提高“四办”水平,持续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未来还将实现“渝快办”“蓉易办”联网互认。

2.0

重在“刀锋向内,重塑自身营商环境”。这一轮的关键是突破不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成都做法 将企业开办从“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请发票”3个环节整合为1个环节、1天办完,零成本;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总时限控制在90个工作日以内……

1.0

各大城市的改革都重在解决“共性”问题,主要是直面企业需求和群众呼声。比如解决“政府门难进”,“办事手续太复杂”等问题。

营商环境的改革已经进入下半场——今年,各城市陆续出炉的营商环境4.0版本。

2月,北京4.0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3月,上海、南京的关键词分别是系统集成和创新激励;5月,广州提出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近期,深圳、成都陆续宣布将推出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均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个特征是,每个城市都正在形成自己的’打法’”。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志端看来,上半场的进化,主要解决了各城市的“共性”问题,而改革越到后期,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意味着营商环境的改革走上了分岔口,“千城千面”将是下半场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下半场的改革没有标准答案,但更容易拉开差距,加大城市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鸿沟。

许志端认为,改革已经开始,改革的成效,将是决胜的关键。

改革“上半场” 解决“办事手续太复杂”

2015年夏天,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内部成立了一个新的课题组,主题是研究如何评价营商环境。

作为该课题组组长,许志端带领团队翻译并研究了榜单——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并在厦门开展了一场“背靠背”的调研,深入数十家企业,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几个月后,一份长达数十页的问题清单出炉,里面点名了“政府门难进”,“办事手续太复杂”等企业提出的上百条意见。后来,这也是厦门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参考。

2017年,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一场高规格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开启,上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第二年即“上线”营商环境改革1.0 版。

许志端把这一阶段称为改革的“上半场”——事实上,一场营商环境改革的浪潮在城市间掀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也陆续加入。

事实上,“营商环境”并不是新词。2014年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营商环境优化,重点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上。

2017年7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提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直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从共性到特色 直面企业需求和群众呼声

值得注意的是,营商环境的上半场并没有大量出现地方“特色”。在许志端看来,这是由于前期的改革重在解决“共性”问题,主要通过直面企业需求和群众呼声。这也是大多城市在1.0版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比如,北京在改革的1.0版本就提出要实行一窗受理、推广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措施。

而2.0版改革,重在“刀锋向内,重塑自身营商环境”。许志端解释称,因为这一轮的关键是突破不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涉及范围更大更广”。

2019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天,上海、成都和江苏昆山等大小城市同日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上海提出,要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

成都则表示,要坚决向“盆地意识”“西部思维”“固有旧习”说不,主动走出西部龙头城市和全川首位城市的“舒适区”和“参照系”,推动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

随即,成都出台“营商环境建设2.0版”,将企业开办从“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请发票”3个环节整合为1个环节、1天办完,零成本;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总时限控制在90个工作日以内;将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开发等类别项目的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合并为一个阶段……

3.0版本的改革则聚焦于智慧政务,尤其受疫情影响, 倒逼了无接触政务服务的普及,不少城市开始探索技术场景的应用,比如北京探索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办理不动产登记,实现户籍人口、营业执照、权籍测绘、司法判决等信息共享应用。

在营商环境3.0版提出后,成都加快“蓉易办”平台建设,以线上倒逼线下业务改革,深入推进“四减”工作,提高“四办”水平,持续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未来还将实现“渝快办”“蓉易办”联网互认。

从结果来看,营商环境的上半场改革无疑是成功的——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的营商便利度在世界评价体系排名中,从90位暴力拉升至31位。

改革“下半场” 更细分,突出原创特色

最近,许志端发现,当共性的问题得到解决后,营商环境的改革正站在新的路口。

一次调研中,企业向许志端抱怨政策赶不上市场的变化,“比起把注册时间从1天压缩至半天,不如多花心思去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

而这些实际的问题,因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不同,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企业希望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有的希望发挥政府作用,在城市中加快培育更强有力的产业集群,以减少原材料的流通成本。

在许志端看来,“千城千面”的营商环境将是下半场的常态,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让每个城市聚焦到更细分的营商环境”。

对更多城市而言,重塑自身营商环境,也将是一次“重塑经济地理”的机遇。

“十四五”开局,成都提出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是其中之一。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仕品透露,成都4.0版本很有成都特色。在前三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4.0版将进行“一键式”整合,除了进一步压缩时间,还将提高监管质量,将优秀做法固化为法律法规,对守法、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最大保护。

在制定之初,成都就提出,要突出原创特色,立足成都实际,总结提炼区(市)县、市级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精准制定原创性、创新性、差异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强化系统性、整体性、板块化改革,从更多维度、更深层次、更立体化塑造成都营商环境综合优势和特色亮点。

如今,以“1个工作日办企业”来衡量营商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营商环境的改革没有标准答案,但改革的成效,却是决胜的关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