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丨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七个“第一”奠基立业

成都日报锦观 2021-06-02 22:16

在上海“申”字形高架路的中心点,一排石库门建筑庄严矗立。沿路而行,穿过一片街心绿地,青灰色的砖墙,黝黑的木门显得格外醒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坐落在这繁华都市的绿荫之中。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大,在一年之中,中国共产党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各地党组织的发展。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地为石库门“树德里”。次年,中共“二大”召开之地为石库门“辅德里”。一“树”、一“辅”,机缘巧合间,印证了中共二大辅助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这个史实,也道出了两次大会的特殊意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十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这是现藏于中央档案馆的中共二大党章 ↑

百年风云激荡,彼时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不过195名党员,但已经开始掀起宏阔的革命运动,激变着中国的政治风云。一个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党,曾在此建章立制、奠基立业。它的点点滴滴,仍在红色基因的一脉传承中予人启迪。

中共二大,是一次在党的历史上创造了七个“第一”的大会: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从中共一大到二大的顺利召开,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党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形势的把握。这不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找到了实现政治纲领的途径,而且使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前进了一大步。正是这一连串的“第一次”,更加凸显出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具备了理论创新的品格和能力。

成都日报锦观记者在中共二大会址采访。工人正在对会址进行修缮  ↑

一次次的蝶变,持续不断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中共二大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过的既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也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践创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始终保持着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传统,再一次把中华民族这个鲜明的民族禀赋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都是如此。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从某种程度说,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从未停顿的创新。

位于浦东新区丹桂路上的张江国创中心门口,印着“张江科学城”大字的殷红色展牌耀眼夺目。黄浦江水奔流入海,温湿的海风掠过一片滩涂,将这里孕育成科技创新企业集聚生长的茂密森林。

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近30年发展,伴随前沿基础研究能力和源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这里打造出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诞生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果,已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及文化创意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09年,上海光源作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大科学装置,在张江树立起了崭新的科创地标。围绕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软X射线自由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活细胞成像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拔地而起,使张江成为全球大科学装置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如今,“张江”两个字,已成为国内创新高地的代名词。目前,张江科学城汇聚企业2.2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2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3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8.9%。这里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上海兆芯、云从科技、罗氏制药、微创医疗、华领医药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

张江科学城内,新地标——两栋320米超高层组成的“科学之门”建设现场正如火如荼。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和高校、科研院所,正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研究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资源。上海张江着力打造的创新“生态圈”,正成为带动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2020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2020年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首度亮相。两院院士领衔、对标国内外科学城先进经验“打磨”的361.6平方公里“科学城”,肩负国家使命、聚焦未来之城,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成渝两地之间,这些数据正在裂变,产生创新乘数效应,赋能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都科学城独角兽岛 ↑

不久前,2021年第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名单正式出炉,天府新区39个科技项目入选,获得立项支持共计1837万元。其中,重点项目占比过半,达21个,单项科技项目最高获300万元。

此次获得立项的科技项目,涉及装备制造、芯片研究、新材料、现代农业、5G等多个科技领域,包括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四大类别。

图据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

每一项数据,都在刷新着成都的创新成色——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的“核心”,当前,成都科学城已布局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等“大装置”11个,引进中科系、中核系、中物、中农系等“国家队”科研机构39个,引聚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圈”协同创新项目26个,聚焦空天科技、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全力建强“实验室”。会聚高层次人才270余名、科技创新人才5000余名,打造“人才港”。

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等重点领域,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数字经济重点企业90余个,围绕高新技术服务七大形态,引育科技服务机构60余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0余家,大力发展“新经济”;有序推进综合配套建设,建成区生态空间占比达42%,建成城市绿道60公里,投用鹿溪湿地、智谷绿道等生态项目。

图据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

“成都科学城正着力形成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刘婧鸿表示,2021年,天府新区将继续增强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能力。深化构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三大专业领域实验室为核心、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科研平台为依托的“1+3+N”创新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记者 孟骅 朱仑 何宏 庄伟伟 马玉宝 张朝杰 曹凘源 张帆 摄影 吕甲

原标题:信仰丨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七个“第一”奠基立业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