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风起岭南·追随信仰之光(一)

成都日报 2021-06-02 22:17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成都日报》04版版面图

初夏,广州。穿过北京路步行街,熙来攘往中,婆娑绿荫下,一栋淡黄色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广州起义纪念馆,也是当年广州苏维埃政府的驻地。

徜徉其间,94年前那划破夜空的枪声,仿佛就在耳畔。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动荡危难中,百折不挠、艰难求索。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擎信仰之光,不断探寻着中国革命的方向。前赴后继间,如风卷、如潮涌,革命的风潮席卷岭南,在这片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上,写下激荡的红色篇章。

岭南大地,风起云涌。

(一)

——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唱刚刚学会的《国际歌》。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广州新河浦路,幽静的小河边,几缕熏风。红砖、白墙,三栋中西合璧的老楼前,不少游人在此拍照“打卡”。其间那栋,正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

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广州,6月,党的三大召开,这里是重要活动场所。大会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罗赣军都住在春园,并在客厅开会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次决议草案。

春园以北200米,恤孤院路,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正在进行封闭扩建。纪念馆广场中间,大理石墙上,“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两行大字简约而庄重。石碑下方,被玻璃覆盖的长方形凹槽内,一些会址的建筑遗迹依旧清晰可见,默默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似乎还能依稀听到会场外传来的《国际歌》声——党的三大闭幕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唱刚刚学会的《国际歌》。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党的三大,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在大会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秘书,成为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3名成员之一。他在大会上发表重要意见,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受大会指派主持起草《农民问题决议案》,这是党史上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

会后,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迅速汇集,很快就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国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席卷之势,前所未有地广泛传播。

(二)

——毛泽东在农讲所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深刻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也为之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或许是历史的一份特意安排,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出发,步行约800米,再乘坐广州地铁1号线,仅需两站,就是“农讲所”站,而中间途经的一站,恰是“烈士陵园”站。出站不远,即是广州起义烈士长眠之地。出席党的三大的代表中,有18人牺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征程中,而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农讲所学员,更是多达200余人,占学员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李大钊、张太雷、邓中夏、阮啸仙、韦拔群、黄学增、毛泽民、韩永禄……一个个不朽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大成门前,广州农商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党支部正在这里开展支部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朱墙黄瓦、青砖铺地,阳光透过200多年树龄的木棉树,洒下斑驳光点,摇曳间将一砖一瓦映照出动人生机。

1926年,毛泽东在这里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时,亲自主编《农民问题丛刊》,深刻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也为之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届农讲所,也是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毛泽东、周恩来、彭湃、恽代英、萧楚女等21人担任教员,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接受严格而有效的培训。”农讲所馆长颜晖介绍,农讲所先后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推进机”和“主持各重要农民协会区域的战斗员”,掀起了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他们还依据广州办学模式,在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等地创办地方性农讲所,广州农讲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农讲所的母校”。

与农讲所一墙之隔,就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前广场里,孩童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图书馆楼顶上,鲜红火炬映照,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星火燎原”。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三)

——“刑场上的婚礼”,成就革命者无比高贵的“血色浪漫”。广州起义,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从此,中国革命逐渐进入以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这首诗,是广州工人运动领袖之一的周文雍在广州起义失败不久重返广州被捕后,在就义牺牲前,写下的一首绝命就义诗。和周文雍一起被捕的还有陈铁军,他们多年一起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爱情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却为了革命一直埋在心底。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布,用刑场的枪声当作结婚礼炮,举行革命者的悲壮婚礼,成就无比高贵的“血色浪漫”。牺牲那天,周文雍23岁,陈铁军24岁。

关于“刑场上的婚礼”这个故事,31岁的广州起义纪念馆讲解员吴迪隆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也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然而,“每讲一次,我都要再感动一次。”吴迪隆说,从小就经常跟着妈妈来这里参观,特别喜欢历史故事,尤其为那个年代的革命精神所触动。“当时,就在楼外的这条路上,‘誓死保卫苏维埃’!起义军将士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敌人反扑。其中,年仅19岁的女子班班长游曦,和她的女子班姐妹们全部壮烈牺牲。丧心病狂的白匪军肢解了她的遗体,抛尸示众……”

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一个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为挽救革命而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英勇反击。广州起义又汲取了前两次起义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新的实践与创造——第一次公开以共产党的旗帜号召;第一次将土地革命付诸实践;第一次在城市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正如1932年12月2日,毛泽东在签署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36号命令中指出,广州暴动开辟了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新阶段。从此,中国革命逐渐进入以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被迫退出广州的起义军余部辗转至广东海陆丰、广西右江地区,巩固发展和开辟了海陆丰、琼崖等革命根据地。其中一部与南昌起义余部会合上了井冈山。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党的工作重点逐步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纪念馆二楼,红色方砖的转角处,来客留言墙上,贴满信笺、尽诉深情——“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亲爱的党,永远和你在一起”……

△党员们来到广州起义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四)

——无论怎样改造变迁,不变的是这纪念碑,始终静穆守护,与古城水乳交融。

“我爷爷、老爸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也一定会说句‘好劲,好犀利’!”说这话的,是深圳南头城物业公司副总经理刘益民。

刘益民一家居住的南头古城,被称为“粤东首府、港澳源头”,从东晋在此设置“东官郡”到今天,已有1700年历史。深圳设市之前的宝安县治一直都位于此,可谓深圳“原点”。古城一头,“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高高耸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黄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在解放宝安县的最后一战中,16位英雄壮烈牺牲,长眠在鹏城南海边地。几十年来,从曾经的“城中村”到现在的文旅“打卡地”,南头古城无论怎样改造变迁,不变的是这纪念碑,始终静穆守护,与古城水乳交融。因为,古城的人们时刻铭记着祖辈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事业。

现在的刘总,曾经有着特别的身份——军人,而且一家四代都是军人。爷爷参加过北伐战争,早在广州起义前就开始跟随叶剑英的部队参加革命,后来壮烈牺牲,名字被纪念馆铭记;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东江纵队,后来安家落户在南头古城;自己18岁参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女儿2012年在南昌入伍……“一家革命,一生革命,我真是发自内心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当年,解放军就是从这道门进城的。”望着老宅前的古城门,刘益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70年前父辈们攻进南头的场景。那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深圳市域范围内高高升起。丰碑矗立,隔洋远眺,浩瀚伶仃洋也见证着人民海军强军之路的启航。就在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海域内,1950年解放外伶仃岛、大小万山岛等42座岛屿的万山海战打响。历时75天,击沉国民党军舰4艘,击伤11艘,缴获各种舰船11艘,歼敌700余人。这场战役被誉为“人民海军第一战”,受到毛泽东电令嘉奖。

车行南粤大地,船过伶仃洋面,随广深高铁延伸,顺港珠澳大桥前行。追随信仰之光,探寻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求索,艰苦不懈的奋斗就如同那迎面之风,从岭南大地到南洋山海,风吹百年,从未停歇。

风起岭南,前行回望,告慰百年。

△南头古城,“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高高耸立

进步组织推动成都革命运动

党史资料表明,在大革命热潮中,成都是四川最早诞生党、团组织的地方。成都地区大中专院校的进步学生,在成都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站在了革命时代的前列,开创了少年俱乐部、社会科学研究社、导社、共进社、新青年革命团等进步组织。

1925年6月,成都大学党、团组织创建的“社会科学研究社”成立。这是成都地区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最有成效的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社实际受中共成都特支的直接领导,在开展学习研究宣传革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社员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积极投入到全市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年下半年,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的共产党员袁诗荛,在附中组织成立了“新青年革命团”作为党的外围组织,成员有40余人。他们还创办革命图书馆,室内陈列着《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袁诗荛经常演讲,鼓励大家要做革命的先锋和闯将,指导大家参加实际斗争。

大革命时期,中共成都地方组织先后在青年学生中建立的较大进步组织还有志诚法政专门学校的“锐社”、省立一中的“石犀社”、省立第一师范校的“赤锋社”,以及其他青年学生建立的“朝鸣社”“学行励进社”“平民学社成都分社”等一大批社团。这些革命的进步组织,把成都大中专院校的革命青年团结到党的周围,对于推动成都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

记者 杨扬 黄颖 王熙维 缪梦羽 曹凘源 刘阳 熊一凡

摄像 王熙维 刘阳 曹凘源

原标题: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风起岭南·追随信仰之光(一)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