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丨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开天辟地大事变

成都日报锦观 2021-06-02 22:18

成都日报锦观记者在中共一大会址采访 ↑

站在中共一大会址前,眼前浮现的,是那个荡气回肠的伟大时代。

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清水外墙,大门上部均有拱形堆塑花饰,属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门楣上,从右往左,写着“树德里”三个大字。

纪念馆内的一面墙上,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均以半身浮雕形象出现。13位中国的青年精英,代表着当时中国共产党7个早期组织的50多名党员。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这批代表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

从诞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民最幸福的理想社会,这一点,从不曾动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议召开中,因为遭遇租界巡捕的突然搜查,改变了会议进程。被打断的会议改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就在那烟雨苍茫、湖波浩渺的孤舟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通过了党的决议,成立了党的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

参加大会的所有人,当时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会聚的这座普通石库门小楼,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巨变的原点!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谈到中共一大时说:“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这说明:“开头的路线、方针、政策、方法,都只是有一个方向,至于如何才能搞得更好、更正确,那是在长期奋斗中得到的,是从几十万共产党员、成百万革命民众的流血牺牲中得到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在斗争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古今中外,很少有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的政治集团,可以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愿意付出一切。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从无到有创“第一”

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

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跨时代的国家战略。由此起步,上海从中国改革的“后卫”,冲到了改革的前沿,抓住了20世纪最后十年的历史机遇,打出了一张张让世界惊叹的王牌。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的一次“创业”,30年间,这里从无到有、从有到尖,从一片阡陌农田化身现代化新城,隐藏着我们的时光记忆,也是浦东的时代见证。

回首波澜壮阔的30年,浦东之所以能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快速发展成综合实力强、开放水平高、创新活力足、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区域,靠的就是想人所不能想、为人所不敢为,坚定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国第一”。在这里,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等新的要素市场平台,率先推开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等制度创新……

30余年,浦东已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承载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构建起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诠释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旺盛生命力。

未来之城从“新”启程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百年大党的一脉传承,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引领。

几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两山夹一城”的发展路径。这种地理格局是护城的摇篮,却也让工业化时代初露的资源约束、环保、人口密度等问题更为凸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提出东进的重大决策,决心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跨越龙泉山脉,城市格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东进,不仅为成都释放出城市永续发展的新空间,回应了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打造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纵深发展的新支点。

图据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

3月18日,成都东部新区2021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当日,总投资300多亿元的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今年以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的成都东部新区将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以功能为抓手推动项目建设,全年首批计划实施156个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近3000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建设的76个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承载、产业化等门类,有助于加快提升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承载“产物”,成都东部新区备受关注的背后,是新发展理念在四川实践的“通盘考量”。

从国家层面看,“东进”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共建世界级成渝城市群,因为它拓展了成都东面的发展空间,能够加速成渝城市群的“中部”区域发展。

从四川层面看,“东进”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服务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成都的“主干”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比如资阳、眉山等。

从成都层面看,它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

图据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成都市委出台了《关于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的意见》,描绘出成都东部新区发展的美好蓝图。

未来之城,从“新”启程。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记者 孟骅 朱仑 何宏 庄伟伟 马玉宝 张朝杰 赵荣昌 张帆 摄影 吕甲 张青青 视觉设计 陈杰 江蕊松 

原标题:信仰丨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开天辟地大事变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