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成都日报 2021-06-02 22:22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
《成都日报》版面图
延安市文安驿镇东安南5公里。青山环绕之中,陕北高原纵横的沟壑中藏着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叫“梁家河”。梁家河村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从沟口往里走,沟道时宽时窄,梁家河村就在这条狭长沟道的后部。现在在沟口可以坐电瓶车,开五公里就可以到梁家河,干净舒爽。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进村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一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
那个年代的梁家河很贫困,但如今,梁家河实现了大变样。2015年底,梁家河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0元,成为延川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随后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3月,梁家河村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梁家河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小康之路
“我上的是梁家河的高中、梁家河的大学”
1969年1月13日,一趟从北京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给梁家河村送来了15名北京知青,其中最小的一位只有15岁,他叫习近平。他带了一个棕箱和一个皮箱,里面全是书。
村民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知青也打量着村民。知识青年和底层农民的对视中,彼此都带着一丝陌生。
梁家河村很贫困。光是跳蚤关和饮食关,对于知青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梁家河村参观时,我们看到了当年知青们睡过的土炕。大通铺,一个坑上能睡五六个人。炕上一方小木桌,桌上一盏油灯供知青们晚上看书。窗台上放着一包“六六粉”,是知青们抵御跳蚤的必备武器。
在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经历了自己人生中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种地、第一次淘粪、第一次收割、第一次担粮……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
在梁家河村的几年时间里,习近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完成了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从高瘦的知识青年,到“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的后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习近平说,自己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坐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
7年梁家河村的历练,让习近平从迷惘、彷徨到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1972年冬到1974年初,习近平一共提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后,终于在1974年1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我上的是梁家河的高中、梁家河的大学。上了这个高中和大学,对老百姓才会有很深的感情。”1985年,习近平在和厦门大学同学交流时深情地回忆说。
沼气池和摩托车
刚到梁家河村时,知青们被梁家河的贫困震惊。正月十五刚过,村子里有人锁了门,走了。走亲戚去了?不!他们“寻吃”(讨饭)去了!每当这个时节,村民纷纷离开家门,加入到“寻吃”的人流中。
1974年1月,习近平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如何能改变梁家河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一天,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他赶到四川学习考察,回来后开始着手试验办沼气。然而,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远比想象的多。
秉持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习近平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带领全村人执着努力。梁家河的沼气池终于建成了,这也成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多年后,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地往外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
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
在梁家河村,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建起沼气池后,习近平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实事。我们在梁家河参观了当年的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一个一个窑洞中,写满了故事。
还有件事让梁家河村村民记忆犹新,习近平参加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大会,大会奖励了他一辆三轮摩托车。那时,梁家河村一辆自行车都没有,村里到文安驿公社的10多里路就一条山道,走一趟要一个多小时。山区有个摩托车出行很方便,但习近平觉得不实用,他当即就委托梁家河村的老支书梁玉明,到延安农机公司把三轮摩托换成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等农机具,大大提升了梁家河村的生产效率。
沼气池、拖拉机、磨面机,梁家河村用了很久,一直到1988年村里通电后,才停止使用;那口处于村中央的水井,至今仍在为村里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自来水。
在2002年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临行一夜和碧水青山
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离开了劳动、学习、生活了7年的梁家河。
时隔多年后,村民张卫庞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的那个早晨——习近平还睡着,得知他要离开消息的村民,都赶到了他居住的院子里,密密麻麻站满了院子。习近平起床开门,看着送行的乡亲们,流下了泪水,乡亲们也流下了泪水。
平时和习近平走得最近的十几个年轻后生,陪着习近平走了40多里地,一直送到了延川县城。当天晚上,这些年轻人在一位在县城工作的乡亲家里待了一夜。大家似乎有拉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
习近平不停地嘱咐这些村里的年轻骨干,工作怎么干,事情怎么安排——农田基建要搞好,平地多了收入高,温饱口粮能解决,遇到山洪也不怕……这些心里话,都是习近平平时工作中正在做或者正在思考的事情,是他对摆脱贫困最质朴、最直接的认识,也是数十年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声中那一声遥远的前奏。
一夜无眠。到了早上,大家都说,留个纪念吧。于是,你三毛、我五毛,大家凑了五块五毛钱,到县城里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张珍贵的合影,也成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难得的纪念。
习近平的叮嘱,继任支书石春阳记住了,吕能清记住了……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梁家河村民“山上种树山下养猪”,开农家乐、办窑洞宾馆、发展特色旅游……梁家河村群众凭着质朴的劳动本色,换来了幸福的生活,小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群众回乡创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山地苹果、设施农业三大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如今,梁家河村产业兴旺,一片碧水青山。村里通了柏油路,接入了互联网,新建成的移民安置社区让村民走出山沟,搬进楼房。梁家河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小康之路。
干一行惠一方 连心桥上心连心
走进成都高新供电公司连心桥服务队的办公室,迎面而来的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党旗上方是“善小而为 持之以恒”“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在党旗的左侧是一面“爱心墙”,墙上除了一面电视外,就是一张张标注了姓名、需要时刻注意提供帮助老人的照片。
队员吴昊介绍,服务队给老人安装了特殊的电话,电话一键直通服务队,电话拨通后老人的情况将出现在电视上,服务队的值班人员立即安排人员前去探访,这就是“连心桥热线”!
党与人民心连心。连心桥服务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善小而为、善小常为,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实到点滴小事之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成都高新供电公司连心桥服务队坚持为人民服务
据悉,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一共有成员11名,其中10名是党员。这11个人管理着辖区内8.9万户居民的用电。截至2021年3月底,服务队累计受理咨询14.5万次,参与抢修7.6万次,提供上门服务7300余次。开展“电力助推精准扶贫”,帮助解决162户农户的生活生产用电问题。帮助14名下岗工人,92名社区电工技能精进。圆满完成各类保电任务200余次。
自成立以来,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四川省先进党组织、国家电网公司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国网楷模等荣誉;第五任队长刘源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先后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80后”支书定方向 竹艺村中显身手
到今年,“80后”共产党员方科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担任村支书已经5年多了。
从昔日传统手艺无人继承、村落发展无人关心,到现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为核心,凭借优美的乡村建筑登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舞台。方科作为成都市小有名气的道明竹艺村的第一书记,她带领村民,把这个普通的川西林盘,变成了“竹编韵、天府味、国际范”的新中式川西林盘典范,入围成都市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方科和村民一起进行竹艺创作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们萌生了突出非遗文化和川西林盘打造竹艺村的想法。”方科告诉记者。“一期自主改造我们只花了很少一部分钱,很多都是老百姓自筹自建的,包括前期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用到谁家田、谁家林地等,都没有赔付过一分钱,这是我们摸清群众需求带来的好处,他们打心底明白,我们搞建设是为了他们好。”方科说。
为充分彰显独特的文化基因,除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外,村上以竹编产业为平台,吸引其他文创产业,如三径书院、遵生小院、来去酒馆、见外美术馆等,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竹编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引进新的产业,就会有新的村民。“让新村民带动老村民融合发展,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促使建成其乐融融而又生机勃勃的诗与远方的田园才是竹艺村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方科眼里,“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只有人的广泛参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振兴。”
【学习笔记】
梁家河,一曲崇高而壮丽的青春之歌
“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期间回到梁家河村时,面对父老乡亲所作的一席感人至深的真情告白。
当我们一行驱车来到梁家河时,映入眼帘的是天蓝山青、峰回路转的壮美景色,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给这个往日偏僻静谧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热闹。
我们为什么要来梁家河村?因为这里记载着我们党的领袖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当年插队的地方,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曾经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从15岁到22岁,正是一个人青年时代的黄金期,也是树理想、定志向的关键期。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插队期间,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他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观转变,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
正是梁家河七年的砥砺磨炼,塑造了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和党性信仰。“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同志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在梁家河村,我们参观并采访了知青井、村史馆、沼气池、知青旧居、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所见之处无不凝聚着青年习近平的吃苦奉献和责任担当、无不感受着青年习近平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梁家河之行,让我们更生动、更深刻地领悟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
这里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当我们更加真切地领悟了总书记的初心,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梁家河之行,还让我们更生动、更深刻地领悟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这是一位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也是一位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本色的生动写照。
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习近平同志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和心声,造就了他一心为民的情怀和担当,并形成了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今天我们来到梁家河追寻青年习近平的足迹,感动于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鼓舞于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实践。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从榜样的力量中,学会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如何思考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在创新创业中增强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唯其如此,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致敬梁家河,因为它谱写了一曲崇高而壮丽的青春之歌。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
记者 吴刚 蒲薇 叶平 李娟 胡锐凯 戴艾岑
原标题: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