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汇江入海 奔腾不息

成都日报锦观 2021-06-02 22:26

今日起,“信仰——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成都日报迎接建党百年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系列报道正式与读者见面。第一组来自上海前方采访团队的系列报道,分为报纸版面和锦观APP线上视频两个部分。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文字与镜头,一起走进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探寻信仰之源。

《成都日报》版面图↑

第一站:上海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出版。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响亮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起,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就矢志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开启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征程。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里汇江入海,从此初心不改。

中国革命的滚滚浪潮在这里汇江入海,从此奔腾不息。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历史的脚步走到2021年,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今天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上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回顾百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伟大时代,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信仰而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真切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把先进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真切体验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功。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精神之基,奋斗之路,我们更加坚定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决定中国命运的一页就此掀开

中共一大会址不仅是观光者必到之地,更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圣地↑

1927年夏日,一群行装各异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会聚上海。

他们穿行在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里弄之间,他们穿行在中国政治的缝隙里。

从跑马厅西端沿黄陂路往南,由公共租界进入法租界,齐聚到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寓所。

为着一个主义——共产主义,为着一个学说——马克思学说,这群热血青年,会聚于此。

他们是最先觉醒的中国人的杰出代表。

决定中国20世纪命运的一页就此掀开!

当时代将一个伟大使命赋予某个地域时,往往在看似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上海,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拥有无可替代的承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地理优势。“中国共产党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思想文化,工人阶级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胚胎里的红色基因。

上海,全国化的城市,全球化的城市。1921年,上海240万人口中,85%来自全国各地,而在上海安家的外籍人士断断续续也有八九万之众。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仅使上海比中国任何城市都更加开放多元,与世界同步,而且来自全国各地和共产国际的代表,在这里聚会,丝毫不显得突兀。

上海,世界最新思潮的汇集之地和最好载体。上海与国际大城市实现了通讯往来,国内国际航线居全国之首,有全国最多的报纸、电台等媒体,全国出版业的80%以上集中在这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出版市场,从著书、编书到印刷、发行,都相当齐备。大批有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集聚于此,通过创办杂志报刊出书等方式,把世界最新的各种思想学说引入中国。

上海,中国工业产业重镇。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总数四分之一,产业工人占全国总数近五分之一,从1879年开始,到1919年上海工人的罢工次数已占全国85%左右,组织程度上和政治成熟度都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

先进性,创新性,这里是培育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最佳土壤。

毛泽东在谈到中共一大时说:“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这说明:“开头的路线、方针、政策、方法,都只是有一个方向,至于如何才能搞得更好、更正确,那是在长期奋斗中得到的,是从几十万的共产党员、成百万的革命民众的流血牺牲中得到的。”

由先进思想文化孕育催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在斗争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刚刚,上海港又创了一项历史

本报记者在上海港洋山四期实地采访,从塔楼望去,集装箱堆满码头,自动化桥吊耸立成行↑

上海的命运是与水运和开放相连的。没有港口就没有上海这座城市。

驶过长长的东海大桥,远远看到一排排红色的桥吊、船吊、轨道吊依次排开,矗立在大海边,“上海港洋山四期是全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同行的上港集团党政办外宣负责人任闵昱的语气中透出自豪。“最重要的,这套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是我们自己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登上塔楼,俯瞰整个码头,5艘巨大的集装箱船一字排开,停靠码头前沿,21台十几层高的自动化桥吊耸立成行,百余台高速轨道吊在货场上运转自如,加上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来回穿梭,集装箱起起落落,宛如一部壮丽的交响乐。

黄华,上港集团洋山四期桥吊远程操作员,他和25个伙伴每天分两个班次工作,“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装卸13000多个标准集装箱。”他说,目前全球已建成的自动化码头,AGV的数量没有超过50辆的,而洋山四期130辆AGV,意味着其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对算法的要求成倍增加。

传统的集装箱装卸操作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而我们眼前的控制室内,操作员盯着眼前的屏幕,轻轻点击鼠标,如同打网游一般。“普通操作者就能轻松击败曾经的最优秀的工人,在其效率基础上提高30%。”

港口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港口运行状况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洋山港建设和发展。他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洋山港要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不断提高港口运营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

2020年,在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的背景下,上海港却在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历史,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逆势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排名中,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

中国千里海岸线像一张满弓,横贯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万里长江,像一支箭,蓄势待发,直指浩瀚的太平洋。而上海,就是这支箭的最尖端。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功,上海港更加生机勃发。2021年新春伊始,上海港宣布,2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标准箱,完成340万标准箱,这又创造了一项历史。在经常包含春节的2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站上月度300万标准箱这一台阶。

融入“一带一路” 内陆城变身为桥头堡

成都国际铁路港规划面积73.2平方公里。港区努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国际化进程,强力建设面向泛欧泛亚、“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开放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国际品质生活区和陆港主枢纽。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本报资料图)↑

港区开放功能完备。拥有四川唯一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之一。成功入选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弯货站,瞄准集装箱年吞吐量400万标箱目标,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铁、公、空、水多式联运体系。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行,中欧班列运邮正式获批,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整车、粮食、肉类口岸高质量运行,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位居全国第一。港区通道优势明显。

2013年4月,首班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经过8年耕耘,自2016年起连续5年开行量领跑全国,货值、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目前已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连接境外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等59个城市,钦州、上海等境内20个城市。

“神鸟”展翅 飞入双国际枢纽机场时代

今年3月30日,世界目光再次定格于“神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核心建筑工程航站楼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标志着距离今年6月30日前开航投运又近了一大步。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我国第三个迈入双国际枢纽机场时代的城市。

“神鸟”展翅,构建起新发展格局。成都坚持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高水平规划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以国际视野谋划推动国际战略通道建设。成都从内陆腹地华丽转身为开放前沿阵地,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

这一切都源于改革赋动能、开放添活力。1987年,中国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民航成都管理局试点,双流机场是中国民航第一家实施体制改革的机场。这一年9月,双流机场的国际航线实现了“零”的突破——开通了直飞加德满都的首条国际航线。

成都双流机场(本报资料图)↑

1993年12月,双流机场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并随后更名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由此加快了国际航线拓展步伐。2006年成都直飞阿姆斯特丹的首条洲际航线开通,2013年直飞墨尔本的首条洋洲航线开通,2014年直飞旧金山的首条美国航线开通,2015年直飞毛里求斯的首条非洲航线开通。九年间,成都的洲际航线打破“零”的格局,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

截至今年2月底,成都的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130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目前已达81条,航线规模位居我国内地第四、中西部第一。成都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评为全球航空连通性最强的第四大城市。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记者 孟骅 朱仑 何宏 庄伟伟 马玉宝 张朝杰 张帆 杨富 王丹

原标题:信仰 | 永跟党走 逐梦前行——汇江入海 奔腾不息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