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量永远引领前行
成都日报 2021-06-16 08:37
卓克基会议旧址
陈望慧(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位于夹金山村的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
达维会师纪念碑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志向,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勇气。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走进宝兴县、硗碛镇、达维镇、小金县、马尔康市等地,体味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翻雪山的艰辛与困难,在坚定信仰指引下,继承并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奋斗不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脱贫奔康、实施乡村振兴,见证他们一个又一个创造出奇迹的新长征之路!
夹金山村的新长征路:
艰苦奋斗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
夹金雪山矗立,雄壮与激昂成为其恒久的旋律。
从宝兴出发,颠簸3个小时,我们到了一个叫硗碛乡夹金山村(原名泽根村)的村寨,海拔2600米,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雪山前最后的落脚点。当年,红军正是在这里做好准备、出发,翻越了征途中的第一座雪山。
村口藏式风格的柱子上,泽根藏寨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另外一侧,就是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旧居依山而建,既保存了东汉时“乱石砌墙为碉楼”的传统特色,又吸取了汉族砖木房屋结构的优点,如城堡一般坚固牢实。锅庄楼约呈正方形,一般为四层,大小各异。
1935年6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宝兴,毛泽东、朱德曾在此居住,全面分析当时形势,研究翻越夹金山以及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抗日方案等重大决议。在硗碛停留期间,红军书写了大量标语,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如标语、发报机等,具有很高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保护价值。
追忆村寨的过往,仿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不曾远离。宝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宋甘文告诉记者:“毛主席住过的锅庄叫斗底锅庄,这个锅庄叫迥贡锅庄,是朱德住的。” 木墙上当年的红军标语“红军是抗日先锋队”“巩固抗日的根据地”依然清晰可见。
宋甘文告诉记者,红军长征途中那种“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精神,一直影响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也让昔日贫穷落后的硗碛,走上了奔康路富裕路。”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主打红色藏乡生态游——成为泽根藏寨发展的特色。2007年,因为修建水库,处于淹没区的泽根村村民全部搬到了现在的新村聚集点。“搬新家不能走老路,必须换个活法。”有了明确的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翻出“老底”,夹金山卓玛藏家乐、海芳之家藏家乐……一排排藏式风格的房屋,以及挂在二楼的招牌,成为泽根藏寨对外发展红色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最直接例证。
现在,这里有国道351线、省道210线穿境而过;现在,这里早就推广实施了九年一贯制教育和双语教学、远程教学、科普推广,藏乡民众基本实现了人人能耍微信、玩抖音、刷快手、建公众号、网上购销产品……现在,这里山清水秀,牛羊满山,景点遍布,游人如织;家家早有了小车新房,处处可见独具特色的藏家小楼——夹金山村的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同心、辛勤耕耘,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继承并充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强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种养殖业等,正走在奔康富裕的“新长征”路上!
玫瑰书记的新长征路:
勇往直前带领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3100元;2017年,3.1万元;2018年,5.7万元;2019年,7.2万元;2020年,7.2万元……
沿着省道351线,翻越夹金山,在达维会师纪念碑广场上,达维镇党委书记杨发君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讲述着当地新桥乡共和村贫困户喻富良脱贫奔康的故事。上面的这组数据,则是喻富良种植玫瑰花之后,每年收入的最直观呈现。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翻越夹金山后,在夹金山北麓、达维以南的木城沟两河口处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新的历史性转折,为缅怀红军的这段历史,当年会师的达维桥已授名为达维会师桥,并立碑铭记。
如今,在达维乡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沃日河上,还保留着被洪水冲毁的小木桥残迹,这就是达维会师桥,当地计划按原貌重修。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是听着达维会师的故事和红军长征精神的陪伴下长大的!”距离达维镇不远的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说,红军精神已经融入自己骨子里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合格的基层书记,就是要用“责任、担当、诚信、包容”这8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则是陈望慧给自己定下的“新长征路”!
共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喻富良,是陈望慧“新长征路”的一个典型代表。从2015年开始,喻富良试着种起4亩玫瑰花,靠卖玫瑰花,他家已攒下14万元存款。“靠种玫瑰卖玫瑰花,共和村200多户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这个数据扩大到整个小金县,则是:13个乡镇46个村(其中31个贫困村、15个非贫困村),种植玫瑰13260亩,带动3300余户1万余人(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1100余户贫困户3000多人(全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致富奔康!
2010年,陈望慧被选为冒水村村支书,带领贫困户脱贫奔康,成为摆在她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随后,陈望慧了解到,规模种植玫瑰提炼精油,收益比种土豆、豌豆强,就萌生了带领村民种玫瑰脱贫的想法。想到就做,先后去了9个省份考察,多方面了解玫瑰种植技术,自掏腰包买回各个基地的玫瑰苗,并在冒水村带头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玫瑰精深加工厂房……目前已开发出玫瑰精油、玫瑰花冠茶、玫瑰露、玫瑰酱等十几种产品——10年的信念坚守,不畏艰难,推动着一朵玫瑰变成整个玫瑰产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强力助推剂。
陈望慧的新长征路远不止停留在当前的成就。正在修建的科研大楼,是陈望慧新长征路上的又一个全新尝试。下一步,陈望慧准备邀请行业内的顶级专家、教授,进行合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产学研、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起来。
“就是要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信仰!”陈望慧言语铿锵,透露出她对走好自己的新长征路的必胜信念!
卓克基会议旧址的新长征路:
乡村振兴下的红旅融合发展
走进马尔康,也就走进了嘉绒圣地、避暑天堂、 红军长征住过的地方。
1935年春至1936年夏,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进入阿坝州,辗转停留长达16个月。马尔康作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在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1935年7月初,毛泽东主席及中央红军机关长征进入卓克基,在官寨中曾停留一周。红军驻留卓克基期间,在官寨附近的墙壁、岩石、树木上凿刻和书写了大量标语。这是红军在马尔康英勇斗争的特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会议旧址,依山而建,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系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为当地民众带来希望的“卓克基会议”就是在这里的土司官寨房间里召开的。登临石块石片垒叠为墙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沿着吱吱作响的木梯,走进这幢传统嘉绒建筑风格的五层木楼里,毛泽东长征时住过的木屋安然如初。
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了红色旅游胜地,从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卓克基土司官寨,到有着百年历史的西索民居和配套打造的嘉绒崇康街,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嘉绒藏族文化、藏羌特色民居文化,令全国各地参观者、游客流连忘返。
官寨对面,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西索民居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一栋栋色彩鲜明的藏式建筑依山而立,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深严的古堡,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
据介绍,西索民居共有住户119户,依托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卓克基土司官寨等红色旅游景点,大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切身体验嘉绒藏族的民风民俗,而且能品尝到可口的绿色食品和特色美食及文化藏餐。
如何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走好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新长征路——景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欧贤波介绍,“就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下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聚焦“红旅融合”,马尔康市实施了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阿坝浮雕墙、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提升改造等文化工程项目,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展示与活态化传承。通过“文化+创意+销售”,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拓展红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
如今的马尔康,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老百姓重新改造了自家的房屋,铭记红色情缘,办起农家乐,接待过往游人,吃上了旅游饭。已经形成了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以梭磨大峡谷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以县城为主的嘉绒文化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全域化,一条记忆深、生态优、文旅兴、城乡美、百姓富的“新长征路”正徐徐展开。
成都日报锦观迎接建党百年报道组记者 段后雷 朱仑 张婷婷 张渝 钟文 于谭阳 胡大田
原标题:一种力量永远引领前行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