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道在民生

成都日报 2021-07-02 08:16

四川天府新区: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 本报资料图片

“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这座城市的诞生,是因为有了人民;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成都的党组织始终将民生视为最大的政治。新中国成立前,为改善各行各业市民的生活待遇,成都市各级党组织冲锋在前;新中国成立后,为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水平,成都市各级党组织奋斗不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都推动由“产城人”向“人城产”的深刻转变,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努力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于成都而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城之大者”。

成立伊始

中共成都地方组织就把为民众争温饱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

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的建立,标志着成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而顽强的求索,终于正确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彼时,社会黑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困苦不堪。成都市各业工人终日劳苦而不得一饱。

眼见民生如此凋敝,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成都地方组织便发动和组织成都地区工人群众开展提高待遇的斗争:1927年,组织斗争为成都教师争取欠薪;1928年,发起为人力车工人争取待遇的斗争……

那时的成都,还处于反动统治之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随时有被捕甚至牺牲的危险,但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成都的革命先烈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奋斗在为市民争温饱的最前沿。

1947年,为纱厂工人争取发足年终“红钱”和星期日休息的权利;1948年,为印刷工人争取增加工资;同年6月,为小学教师发起争温饱、求生存的斗争……

一桩桩、一件件鲜活的历史事件表明,为广大市民民生而发起的斗争,贯穿了中共成都地方组织从成立到成都迎来解放的始终。

这一系列斗争,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赢得了成都市广大人民对党的认可和支持。在成都迎来解放的关键时刻,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市内的重要工厂、重要设备才没有遭到破坏,让成都更平稳地迈进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成都所发生的一切,正是这段话的生动践行。

建设时期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是成都的追求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成都首先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中,成都积极帮助贫困村社发展经济、文化,根本改变贫困乡村面貌,使贫困农户与全市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其间,成都市把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化。

2016年,整体划归成都市代管的简阳成为成都唯一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区(市)县。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伸出援手鼎力相助,简阳市脱贫攻坚迅速推进很快见效。

2017年,简阳市所有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从2016年至2019年,简阳市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多年来,成都始终将公共交通作为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让市民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适;加快地铁建设步伐,按照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理念,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速成网。

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成都还逐步推进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昔日大片低矮简陋、风雨飘摇的破旧危房逐渐消失,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星罗棋布的居住小区所取代。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也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体验。

每一项变化的背后,都闪耀着市民在生活质量提升后洋溢着的笑脸。

走向未来

公园城市建设为市民带来幸福美好生活

环境就是民生。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三年多时间里,牢记总书记嘱托,成都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如今,窗含西岭雪,白鹭上青天的胜景再现天府大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一张耀眼的名片。

教育就是民生。

“十三五”期间,成都新建中小学、幼儿园400余所,新增学位30万以上,2021年,将新建80所学校,新增学位10万个。

医疗就是民生。

“十三五”期间,成都为全市1605.4万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完成373家诊疗设备提档升级、1923家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建设。

就业就是民生。

“十三五”期间,成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25万人……

基于近年来成都在民生改善和软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绩,2020年12月,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成都进一步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并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

力争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

到2050年,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

时间在变,成都力争达到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在成都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中,城市对民生的重视与关注,始终不变。

持续关注民生的成都,正把新发展理念深深镌刻在蓉城大地上,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天府高质量答卷。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白洋

原标题:大城之道在民生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