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火花海“补妆”归来当“典型”

成都商报 2021-07-19 07:30

震后火花海主要裂缝分布

恢复后的火花海群湖

受灾情况

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火花海堤坝溃决,形成长40米、宽12米、深15米的决口,湖泊干涸;湖区发育裂缝100余条,5米以上的就有23条

湖群钙华堤坝迅速沙化、风化,持续垮塌。受强降雨影响,湖群决堤风险陡增

修复方案

以糯米灰浆传统材料对地震中垮塌的块石、钙华土及火花海湖群坍塌堤坝缺口与裂缝进行修复;

还原火花海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维持钙华沉积平衡,恢复震前生态系统。

修复技术

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本土植物绿化。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这是时隔17年后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会议现场以图文展板方式介绍了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与创新发展。九寨沟火花海作为世界遗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成功案例亮相本次展览。

“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

火花海湖区产生裂缝100余条

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火花海堤坝溃决,形成长40米、宽12米、深15米的决口,湖泊干涸;湖区发育裂缝100余条,5米以上的就有23条。震后一年,由于失去水分涵养,火花海湖群钙华堤坝迅速沙化、风化,持续垮塌。受强降雨影响,湖群决堤风险陡增,严重威胁下游生命财产和景观景点的安全。

传统材料引领技术体系

实现钙华沉积平衡和生态恢复

震后,九寨沟管理局多次邀请专家现场勘查,通过科学论证和方案比选,确定了以糯米灰浆传统材料对地震中垮塌的块石以及钙华土等进行修复,恢复火花海湖群坍塌堤坝缺口与裂缝的技术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肯定和支持;联合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创制了“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本土植物绿化”的技术体系,还原了火花海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维持了钙华沉积平衡,恢复了震前生态系统。

通过洪灾“大考”

创建自然遗产地灾后修复新模式

2020年8月,九寨沟县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火花海修复坝体保持稳定,有效发挥了减灾调控作用。同济大学徐祖信等院士专家认为,火花海“圆满完成了修复任务,实现了各项考核指标,创新建立了自然遗产地灾后修复与保护新模式,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

近日,随着气温攀升,避暑游也随之升温,童话世界九寨沟成为四川最火景区之一。最近几天,入园人数每天在1.5万人左右,火花海也成为游客游览九寨必去的打卡景点。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九寨沟景区管理局供图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