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三年间
成都日报 2021-07-20 07:01
摄影 杜宇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
去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被寄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时代使命,这是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发展活力蓬勃、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
3年来,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义无反顾扛起政治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专注发展定力,不断开拓创新,为破解城市发展困境,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懈前行。
就在昨日,成都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
7月17日,雨后的成都,一组“遥望雪山”的照片,再度刷爆市民朋友圈。仅今年上半年,这样的“刷屏”就出现26次。“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一遍遍在现实中梦幻重现。
更早之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截至去年底,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093万,成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破2000万的城市。10年间,增加近600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程度人口数量占总人口25.6%,比“六普”时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生态本底厚实,发展动力激荡,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三大场景背后,一个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新范本跃然眼前,公园城市示范区加速成形成势。
如磐定力:
坚守新发展理念的定力,以创新为新动能、以协调为新形态,以绿色为新优势,以开放为新引擎,以共享为新局面——成都正把新发展理念深深镌刻在蓉城大地上!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四川和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定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价值取向。
就在几天前,一张数十只苍鹭在锦江高新段列队捕食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苍鹭的频频出现,展现的是锦江水质的大幅改变。
作为成都市的母亲河、长江上游重要二级支流,锦江的流域面积占全成都的14% ,滋养着全市约45%的人口,同时承接着成都80%的排污量。
从某种角度看,锦江水生态是一把尺子,决定和衡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优劣成败。
如今,这把“尺子”给出了答案:最近三年来,锦江全流域优良水体率从69%升至100%,达到了近20年来最好。
今年春节前夕,“点亮锦江”春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重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千年景观,成为锦江生态治理的点睛之笔。
不仅是水生态,包括大气、土壤等生态指标都在集体好转。数据显示,2020年与2015年相比,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8天,PM2.5下降28.1%……
由“脏”到“净”的转变,与公园城市建设进程完全耦合。
2018年以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总体要求,一锤接着一锤敲,全力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
锦江流域污染源点多、线长、面广,其治理是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等方向同时发力。
3年多来,锦江流域累计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780家;治理排污口590个,整治黑臭水体11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81.37万吨/日。
抽象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艰难”:每关停一家企业,每治理一个排污口,每新增一家污水厂,背后都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意志、体力和智慧的较量。
事非经过不知难。自2018年来,成都一路走来,成功实现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战略位势之变、从“两山夹一城”走向“一山连两翼”的空间格局之变、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之变、从“产城人”走向“人城产”的价值选择之变、从休闲之都走向公园城市的文化气度之变。
5大变化,每一个都困难重重。其中,不仅需要突破视野的局限,更需要突破地理上的盆地约束,需要突破发展规律的增长极限,还要摆脱发展过程的路径依赖,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如何突破?成都路径是,无论遭遇多大困难,面对多少挑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以贯之,持续推进。
为了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连续召开8次全市大会,坚定以“人城产”一体化发展思维,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
为了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成都持续推进增绿增景、减人减房,三年累计实现增绿增景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的59%。
为了高标准建设100多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几年来,成都通过多种渠道,先后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陆续建成开放9个特色园区……
创新路径:
关键在于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引领前行,关键在于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创新发展中塑造自身比较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就在上月,成都召开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向全球释放出300多个重大城市发展机遇。
城市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夯实生态本底的过程中,一大批“散乱污”企业被集中关停。
打造公园城市“新引擎”,没有先例可循,没有作业可抄。
结合实际,创新前行,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创新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
具体过程中,成都没有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给优惠、给补贴等政策推动,而是独辟蹊径:供场景、给机会。
几年来,成都将公园城市作为最大场景,主动发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给和企业能力、企业协作四张“城市机会清单”,释放约1.9万亿元机会,让整个城市成为新经济企业发展伙伴。
数据是最有力的例证:3年多来,新经济产业在成都蓬勃发展,截至6月,成都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52.1万家,平均每天有200余家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诞生。
新经济总量指数城市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6上升至全国第2,新经济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72.6万人,其中,新职业人群规模达63.7万人。
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格局,离不开社区这个城市最小单元的共同发力。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是成都另一创新之举。
把发展与治理有机统一,把社区工作提升到城市层面来统筹,首次明确以一个党委部门专责统揽做好此项工作,来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九龙治水”“小马拉大车”等问题,社区统筹指挥、资源调度、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事实说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成都新冠肺炎感染率仅十万分之一,未发生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病例,是全国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发病率最低的城市之一,疫情防控成效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
过程中,千千万万个社区居功至伟。为做好疫情防控,在市委社治委的统一调动下,49万名社区力量仅用时11天就完成全市城乡社区三轮全覆盖排查,赢得了疫情防控先机,社区治理为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强大防线。
整合组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系统构建山水生态等6大公园城市场景体系,全面开启了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壮阔实践,同时引领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
公园城市致力于“美”,新经济致力于“活”,社区致力于“稳”,通过改革创新,成都统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探索了一条新路。
这,是成都作出的另一大示范。
为民情怀:
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的深刻转变,让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
人本逻辑和生活导向,就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根本落点。以绿色空间为底色、以山水田园为景观、以历史人文为特质、以公园街区为场景,公园城市建设中,不仅仅城市发展方式、经济组织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市民生活方式也在绿色中转变和重塑。
从成都市星汉路拐进星科北街,在各色花卉、绿植围绕簇拥下,一段几百米长的“回家的路”,串接起绿地、公园、社区、园区和商圈,很多人流连忘返。
在成都,这样“回家的路”已经有1000多条。回家的路是城市慢行交通的一部分,解决人们出行、回家最后的一公里问题。
“回家的路”是天府绿道体系的一部分。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规划了总长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
截至目前,已建成4600多公里,规模居全球第一。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2015年增加1.7平方米。
正是这些细若羊肠的“绿道”,不仅串联起成都境内的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而且让公园城市的“大战略”变成了每个市民可感可及的“小确幸”,“身在公园、春暖花开”成为成都市民日常生活写照。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引领时尚潮流的价值选择。
这正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应有之义: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全方位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202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列入报告,介绍成都以公园城市为统揽,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典型成功经验。
更大的举措已经开启:“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市作出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战略部署,强调从市民需求的角度,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其中,在社区建设方面,未来5年,全市共计划建成3043个社区美空间,其中,市级示范点位235个,2021年将建成市级示范点位91个。
在不久的将来,成都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到社区美空间去领略一场来自社区的生活美学,体验到成都社区地道的市井味和浓郁的烟火气。
一边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绿道、环城生态公园等大手笔,一边致力于一个个微社区,从大开大合的“写意画”到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公园城市正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持续创新创造,安放人民的幸福。
澎湃动力:
场景营城背后的逻辑考量,就是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成形成势。
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生态文明时代营城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同样是今年6月,又一全国首店——拓高乐落户成都环城生态公园。该项目占地27000平方米,场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拓高乐场馆,为市民提供从吃到耍的全方位体验。
把首店搬进公园,拓高乐已不是第一家。通过场景营造,为企业创造新机会、为市民创造新生活,3年多来,成都已经完成30个特色园产业策划,落地达根斯马术、江家艺苑滑翔伞等28个特色项目,引进百胜集团公园概念店等多家国内首店,环城生态公园“自我造血”功能正日益彰显。
这背后,是成都注重营造生态场景,按照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深学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进而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
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
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如何统筹各方力量,汇聚各方力量,成都答案是统筹。
统筹内与外。立足本地的同时,始终坚持全球视野。高规格组建公园城市研究院,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专家设立工作室,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技术指导,提升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在规划建设阶段,也始终强调与国际一流团队合作,“借智”“借力”。
统筹新与旧。进入盛夏,龙泉山以东,打破盆地束缚、打开公园城市永续发展空间的主战场,东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市中心,天府文化公园的建设正加快推进。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基础上,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同样是在今年春节前夕,作为“中优”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改造提升工程正式点亮,它们和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建设一道,成为成都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
盛夏,站在龙泉山巅的“城市之眼”,举目眺望,广袤的大地上,交子公园、青龙湖公园等上千个公园和社区改造之“点”星罗棋布,数千公里的“绿道”和数百公里的“蓝网”之“线”纵横交错,串珠成链,“一山”连着“两翼”之“面”热火朝天,“点”“线”“面”共同发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成形成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生态本底愈加厚实,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活力激荡,市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这是有着2300年历史的城市新风景,这是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新示范。
□记者 钟文 钟茜妮 王琳黎
原标题:一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三年间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