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成都GDP增长13.1% 释放了什么“新”信号?
成都商报 2021-07-20 07:07
制图 李开红
刚刚,备受关注的2021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成都站上两位数增长——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0%、11.2%、14.2%。
高速增长,有迹可循,开年即是“双第一”。今年春节黄金周,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成都接待总人数达14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成都动力不止于此。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座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同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093.78万人,成为全国第四个人口破两千万的城市。10年间,增加近600万人。
双国际枢纽机场、“2000万人口俱乐部”……数据背后,重新定义了成都发展的位势与能级,也折射出成都未来发展的“新”信号:“新”动能、“新”经济、“新”生活。
成都正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迈进“十四五”,多重机遇叠加的成都无疑还会继续阔步向前,如何让机遇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关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也事关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城市迈进的动力来源。
而成都做强增长极,目的是形成动力源,也将为西部、全国,担当一座超大城市的责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定义的背后,正是成都站高谋远的破局之路。
“新”动能
近一个月,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中国区总裁殷斌很忙。
先是在成都发布了来自欧洲10多个国家的超过160亿元的采购需求;此后,这份清单又被纳入成德眉资“会展+产业+产业生态圈”供需清单,覆盖更大的西部市场。殷斌明显感受到,在欧洲的工业采购圈,成都的重要性愈发关键。
数据证明了殷斌的判断——7月16日,成都海关对外公布:上半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上半年增速实现了12.1%。
值得注意的是,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的总部设在成都,辐射全国。在殷斌看来,这正是源于“西部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了1895.8亿元,增长17.9%——这一数字,占据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91.7%。其中,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分别增长22.5%和14.0%。
记者注意到,上述产品所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首个跃升“万亿级”的产业。今年上半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8%,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4.3%、13.6%。
之所以是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为科技创新可以引领未来产业创新的战略性、先导性,为成都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迈向中高端带来窗口机遇,也帮助成都打造全球创新人才、企业、要素集聚的新高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开放型现代经济体系。
“新”动能也蕴含着新机遇。在成都工业“成绩单”中,一组数据也颇具“成都特色”:今年上半年,龙头企业生产提速,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28.6%,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3.4%。
最近一个案例是,今年7月15日,华为带着全国200家供应商奔赴成都,围绕“聚力·转型·格局·共赢”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诚信合作, 实现产业共赢。
这是华为公司中国地区部供应商大会首次落地成都,在华为看来, “面对蓬勃的发展机遇,华为希望与成都及全国所有合作伙伴共同抓住中国数字化发展机遇,携手努力、聚力前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共赢。”
成都的“新”动能不止于此。
最近,川渝两省市装备制造业的8个重要城市的经信部门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八方地方产品目录》,共同谋求更大的机遇——成渝携手,不仅将为成都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同时带动的,还有中国经济格局整体重塑,促成东西双向互济互补,推动中国经济“第四极”发展。
“新”经济
今年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显示,成都再诞生两家独角兽企业——
一家从事研发和产业化的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其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国家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11款新冠疫苗之一;另一家是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系国内居家智能健身的佼佼者。
其诞生,意味着这一产业发展已经成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动能转换、提质增效的强劲动力。
有心人已经从中看到了成都“新”经济的机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新登记新经济企业数量增长43.9%。
6月29日,成都新经济企业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首发)申请获通过,仅成都高新区,就孵化了6家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在此之前,成都先导、秦川物联、盟升电子、苑东生物、纵横股份已相继过会并登陆科创板。
发布清单,释放机遇,是成都新经济的创新。
去年,成都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顶层设计思路上,成都从给优惠到供场景、给机会,发布新经济发展“新九条”。
今年3月25日,成都再次启动“双千发布”,召开了今年首场双千发布会。今年,成都继续延续“双千”传统,但机遇加码,将发布3000个新场景和新产品。首场发布会上,就有300个新机遇释放出炉。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疫情引发的变革,也让新经济的更多“场景”,化为成都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
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通过网络实现零售额的限上企业数共计221家,较去年同比增长44.4%,而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的增幅也达到21.7%、120.2%。成都市统计局分析称,这是由于疫情后消费形态发生变革,促使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加快,为线上消费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在消费升级的风口下,今年上半年,成都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智能手机等分别同比增长40.1%、375.3%、11.5%。
“新”经济,为成都带来了什么?数据是最有力的例证:3年多来,新经济产业在成都蓬勃发展,截至6月,成都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52.1万家,平均每天有200余家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诞生。
新经济总量指数城市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6上升至全国第2,新经济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72.6万人,其中,新职业人群规模达63.7万人。
新经济、新场景,赋予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新动能,帮助成都聚焦前沿细分行业,在差距最小的领域下好“先手棋”——同时,也为这座超2000万人口的公园城市找到着力点。
“新”生活
城市的核心是人。10年间,近600万人用脚投票,选择的,是成都“新”生活。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以“幸福”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今年2月18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
幸福,就是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这十大工程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入、通勤、生态、筑梦……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创新创业到休闲娱乐,把每个成都人的生活、事业密密织入了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
对成都来说,“新”生活,更是城市最本质的发展目标。打造新引擎,重构新格局,离不开社区这个城市最小单元的共同发力。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新冠肺炎感染率仅十万分之一,是全国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发病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其背后,是几十万网格员、基层党员,与社会组织一道全力投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安全感”。
而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2018年,成都开启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元年。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公园城市建设是一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三年多来,山绿水清,突围转型,经济总量和城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事实上,无论生活城市的标签,还是公园城市的理念,其主线都蕴含着对独具魅力的宜居品质的塑造。迈入“十四五”的新起点,紧握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成都正是希望用宜居的品质,塑造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前几天,2021(第二届)成都雪花啤酒嘉年华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所在的桂溪生态公园再度走红,刷新了不少游客对成都的认知——
绿草茵茵,言笑晏晏。绿道之旁,就是林立的高楼,既有时尚人士期盼的交子公园商圈,也有城市奋斗者挂念的天府一二三四五街。
生活,在成都被重新定义,成为一张“新”名片。城市有温度,市民有幸福感,这是近600万人用脚投票开启的“幸福密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原标题:上半年成都GDP增长13.1% 释放了什么“新”信号?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