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 2021-07-21 06:59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摄影 杜宇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初,成都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2021年是成都市委确定的高质量发展攻坚年。7月19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既是党中央确立的“十四五”时期发展主题,也是成都顺应趋势性变化、解决现实性矛盾、形成新阶段优势的内在需要。

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动力引擎,成都如何作为?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内核的动力机制,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瞄准新赛道、发展新经济、壮大新职业、培育新动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为支撑

推动城市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越来越演变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7月18日,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启用。

“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投入运行后,将显著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生物治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30—5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未来5—10年内,将支撑50—100个自主创新研发的候选生物治疗产品实现转化;显著增强我国生物治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重大疾病生物治疗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仅是成都“国之重器”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成都落地建设——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意味着中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成都正式启用,实现了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已为400多用户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累计完成逾300万个基础科研课题和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的计算任务……

此前,上交所发布公告,来自成都的企业,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首发)申请获通过——成为成都高新区第6家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从去年4月“成都先导”成为西南第一家登陆科创板企业以来,成都市已有1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或过会,位列中西部第一。

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历经数年创新开拓,新经济已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截至6月,成都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52.1万家,平均每天有200余家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诞生,新经济企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日前,“首科蓉智研究院”出炉《副省级以上城市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专题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19座城市中,成都新增市场主体、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同比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等多项指标,排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其中一组数据尤为亮眼:成都去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是2019年的1.9倍,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跃升至第3位。

优化创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强化科创金融服务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都,正坚定扛起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责任,加快构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离不开创新“第一动力”的牵引。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科技集群及出版和专利两项评估中,成都均居于全球第47位,高于其全球经济排位和综合竞争力排位,是典型的创新型城市。

赛道体系,则是谋求科技硬核支撑的先手棋。成都将瞄准未来赛道布局前瞻产业,做强无人机、新型显示、数字文创、网络协同制造等技术型、规模型、禀赋型优势赛道,夯实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支撑型、平台型、民生型基础赛道,布局量子计算、绿色氢能等战略型、趋势型、人本型未来赛道……

时代是最大的机遇,趋势是最强的力量。当前,成都正着力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先进制造业科技支撑、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提能升级、加快新经济赛道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角,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成都正推动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产业生态圈

实现城市经济组织方式重大变革

在成都的城市产业版图中,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被视为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进入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关键支撑。

距离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数十公里外的三岔湖畔,未来医学城内,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院已于上月底开工建设。

这里将举办国际一流、产学研融合的医学院、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医疗床位可达2500张。

成都医疗健康投资集团负责人介绍,这将是一座以“国际医疗融合创新、前沿医学转化示范、领先药械协同发展、宜居宜业生活绿洲”为一体的高能级医学城。

未来医学城还将融入全市布局,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温江)、成都天府中药城(彭州)一起构建成都医疗产业“一中心三基地”布局,错位协同发展,形成高端医疗全产业链体系。

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是今年4月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拟新增的3个产业功能区之一。

此次会议还传来消息,成都正在积极谋划新的产业生态圈,把握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带来的新一批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成都的产业生态圈数量与产业功能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成都建立了产业功能区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这样的动态调整是基于什么考量?成都市产领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级产业功能区名录,能进能退、动态调整,就是为了推动全市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最终目的直指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这是一件知难行亦难的开创性事业!”成都的认识中,以“人城产”一体化发展的思维,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产业功能区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个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我们的目标是85%的生活需求在功能区内解决。”

产业空间重塑后产生的集聚效应显现。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营业收入在2018年为7366亿元,到2020年已突破万亿元。

过去一年,成都系统构建5+5+1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成功培育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产业功能区集聚了90%以上的新增引进重大项目。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双循环中率先实现突破

以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审视发展的“势”与“场”,坚持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谋篇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推进,极大强化成都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成都也由此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位势之变。

7月16日,成都海关发布的最新外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189.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规模位列全国第8,较去年同期增长16.1%。其中,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6,同比增长14.9%,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7.8%,在全省外贸运行中继续保持主干引领作用。

这组数据背后呈现出成都外贸进出口的四个特点:在全省外贸运行中保持“领头羊”地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快,突破千亿元大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实现“量”“质”并进。

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成都不仅通过创新驱动,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还着力联通内外,以高水平开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聚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成都正着力建成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

成都积极引入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龙头及配套企业。2019年底,TCL科技集团把原布局在总部基地80%的产能转移至成都,新建了两条出口欧洲的产品生产线。2020年,TCL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产品4000多个集装箱,平均每周就有两趟TCL专列发往欧洲。“我们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公司产能年均提升约40%。”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物流经理许伟说。

青白江欧洲产业城从设立之初,便定位清晰——围绕临港智造主导产业,聚集适铁适欧“两头在外”的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着力打造欧亚出口导向型智能制造核心基地。成立至今,签约项目64个,总投资近880亿元。其中,外资外贸类26个,外资外贸项目占投资额的占比达66%。

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开航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内地第三座同时运营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为成都吸引全球优质发展资源和要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成都已经建立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形成“一市两场”航运格局,加快构建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全球网络枢纽节点功能不断增强。2017年以来新增40余条国际航空战略通道,2020年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评为全球航空连通性最强的第四大城市,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使成都成为内地第2个拥有双4F国际机场的城市,中欧班列开行量率先突破6000列,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连接海外城市59个、是2016年的14.8倍,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使成都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向西向南开放的主要门户。

加快融入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拓展立体化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都正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成、投资消费辐射能力。

受到越来越多全球关注的成都,正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放眼全球,吸引优质发展资源和要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城市更加宜业宜居

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们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转化为市民可知可触的幸福生活——这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本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7月16日晚,2021成都雪花啤酒嘉年华在环城生态公园的园区之一,桂溪生态公园西区拉开序幕。为期9天的丰富活动在绿道上掀起了一场夏日狂欢,将为成都市民带来公园城市里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

绿道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啤酒嘉年华”主题活动将会每年夏天举办,成为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特有IP活动,大力展现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工程魅力,打造“绿道+”新消费场景,助力成都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锦城湖玩一把潮新运动皮划艇,到桂溪生态公园体验意式生活美学空间全国首店,到江家艺苑享受亲子马术的乐趣,来青龙湖湿地二期“尝鲜”全市首条永久性智慧跑道……越来越多的活动、赛事正释放出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公园的活力。如今,这里已然成为环城生态带、公共服务带和绿色消费带,“绿道+场景营造”正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

这背后,是成都注重营造生态场景,按照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深学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进而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

公园城市承载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取向,彰显着让人民更幸福的使命方向。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全域公园体系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通过各级绿道串联全市1100多个各种类型公园,“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最终形成,对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改变。

《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曾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异乡客“用脚投票”。“七普”数据公布,截至去年底,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093万,近10年新增581.8万,成为全国第四个人口破2000万的城市。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程度的人口为535万人,占总人口的25.6%,比“六普”时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吸引“新成都人”的,除了四川美食和潮流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公园城市带来的宜居生活和发展机遇。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这样的思路体现了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的深刻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应有之义。

公园之于成都,不仅勾勒出这座城市精致的颜值,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人,创造了一个个幸福美好的生活场景,安放着一生的幸福。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迈步走向新征程。

记者 钟文 李颖

原标题: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