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如何充分发挥?

成都日报 2021-07-23 07:4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支持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描绘了成渝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宏伟蓝图。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成都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如何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关键“棋子”?7月20日,市政协十五届第十五次常委会议上,部分全国、省、市、区(市)县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紧扣“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主题,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大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创新发展投入机制、聚集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0—N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结合实地调研考察实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为助推成都实现经济转型、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献计出力。随后,市政协常委还与应邀到会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

搭建成渝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西部(成都)科学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创新驱动动力源,这成为发言的政协委员和专家们的广泛共识。

“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有基础。”全国政协委员许强、成华区政协委员张惠琴认为,区域优势显著、要素流通畅通、资源投入攀升和科技平台丰富,为两地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两地也存在着布局趋同、缺乏产业集群,创新要素不齐、缺乏产业生态的系统支撑等短板。他们建议,搭建“成渝科技地图共享平台”“成渝优势产业升级平台”“成渝工业互联网协同平台”和“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平台”整合成渝两地科技创新资源,补齐这些短板。

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伍笛笛也有着同样的看法。她认为,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是科学城发展动力源作用的关键举措。“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深化跨区域科创协同共享,以此激活平台要素资源,同时做优科创资源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她更强调,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在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体系等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争取一流创新平台落地集聚。

在市政协常委梁刚看来,目前,科学城正处于高速建设和发展阶段,明确了以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和集聚的投入政策导向,但投入机制仍显滞后。他建议,除了完善政府引导的投入机制外,要探索风险基金投入机制创新、建立市场化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完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

针对成渝两地科技创新布局趋同的问题,委员们认为,应该推动共建共享机制的全面形成,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比如两地共建产业联盟、人才联盟等方式,有利于实现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以“创新链”做强做优“产业链”

在这次专题协商会上,一份沉甸甸的协商建言总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份报告是通过为期4个多月的调研后,形成的10篇专题调研报告汇总。成都大学成都市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倪玖斌发言说,发挥科学城动力源作用,需要对各区域、各领域、各类主体、各类要素系统部署,实现“七个融合”发展,包括了“原始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规模聚集”与“高效集聚”的融合,“普惠制”与“量身定制”的融合,“制度刚性”和“发展柔性”的融合,“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融合,“共建”与“共享”的融合。

“创新链”如何做强做优“产业链”?“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破除。”省政协委员任胜坦言,比如创新和转化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科创资源运用低效,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等。除了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他还建议,从政府研发投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方面,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和经费管理、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管理方面,深化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市政协委员黄琛则认为,破除体制障碍,关键要引导建立高校、企业、协会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实现资本要素聚集;打造专业的服务体系,实现全链条服务;协同创新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诸多的科技服务业应用场景,正在促进成都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云建议,建立以“科技星探”联盟为节点、行业联盟为载体的成都“0点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金融”服务为桥梁、以IP金融为纽带的成都“0~1科技服务”体系;以数字经济为载体、社群经济为推力的成都“1—N科技服务”体系。

汇聚全球一流的创新要素,离不开高端人才。如何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崇州市政协委员冯梅建议,针对高端人才制定定制化人才政策,注重引入智能型、工匠技能型两类人才。同时,通过多元化金融政策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是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会窗口”的战略之举。

据介绍,截至2020年,成都市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20家,提前一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培育准时达等独角兽企业5家、成都先导药物等科创板上市企业4家;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3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通信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仪器科学及交通运输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位……成都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为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成为成都厚植未来先发优势的关键所在。为此,市政协邀请了四级政协30余名委员和专家学者,组建了10个课题组,先后前往上海、深圳、合肥、武汉、重庆等地考察学习;并多次到天府新区、未来科技城、高新区生物城等开展实地调研,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文献资料,了解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全国各地科学城的相关情况,综合运用集中座谈、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现场察看等多种调研形式,多渠道收集资料、捕捉信息。

据了解,课题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吸纳、借鉴了各地“科学城”“科技城”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分析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聚焦成都源头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创新投入偏少、高端资源和创新主体聚集不够等短板,以发展的眼光、宽广的眼界提出富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共形成了20余篇调研报告初稿。

为精准把脉、精益求精,市政协又先后召开了6次调研报告讨论会,最终形成1篇总报告、10篇分报告,从把握科学城发展规律、抓好关键环节、以系统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入手,围绕管理运行机制、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创新、培育一流创新人才、重大科技体制改革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市政协开展好“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专题协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李霞

原标题: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如何充分发挥?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