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日报 2021-07-24 08:44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新机遇,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征,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7月23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蓝图如何铺展,创新动能如何发力?聚焦这一话题,与会人员展开热议。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成都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决定》提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筑牢战略支撑和物质基础。
“我们将从体系布局、空间布局、前沿技术及未来赛道布局三个层面发力。”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介绍,在城市创新的战略设计和布局上,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在空间布局上,将进一步优化以“两区一城多点”为主的布局方式,突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创新极核,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协同成德眉资“三区三带”,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支撑。
“《决定》为成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瑛表示,东部新区将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速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四个产业功能区为平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做大做全的体量思维转变为做细做深的赛道思维,实现在未来赛道上的能级跃迁和发展动力上的弯道超车。
如何在“两区一城多点”空间布局中把握使命担当?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表示,天府新区将深化“功能区主战”,全域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高水平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推动“城市场景”向“场景城市”跃升,打通“创新突破—赛道突围—产业突变”的传导链条,筑强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支撑体系,推动城市新境与产业新境互融共生。
“全市商务系统将着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高质量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和国别合作园区,提升‘中国-欧洲中心’等平台能级,建设欧洲-成都-RCEP成员国经济走廊,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推进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落地见效,开展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说。
坚持空间集聚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为成渝地区“极核”城市和全省“主干”城市,成都肩负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与责任。集聚高端先进的创新要素资源和平台设施,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能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这次全会深入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很及时、很关键。”成都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本文说,近期正积极协助天府新区落地碳中和实验室,未来将打造开放性平台,吸引全球高端环保产业研发团队、高端项目来到实验室,主要方向为碳中和、碳达峰前沿科学研究,“成都有几十家科研院所,科研基础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将整合资源打造全新平台,做好前沿科学研究和以产业为导向的研究,为成都未来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和‘弯道超车’创造机会与条件。”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成都农职学院党委书记邵波表示,将聚焦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休闲农业、绿色食品等重点方向,深度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坚持产学研结合、校院企地合作,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方式变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布局重要载体,成都未来科技城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高品质科创空间4个、吸引高层次人才300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两区一城’协同发展为牵引,成都未来科技城将紧盯创新源头的培育,实施一批重大的科技设施、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项目,构建‘内核创新+协同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体系。”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成都未来科技城主要负责人李伟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第一资源。温江区区长马烈红对企业和人才的重要性感受颇深:“我们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提能工程,高级技术企业的倍增工程和硬核科技企业的培育行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做实校地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上海交大等高校资源,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2017年,成都明确提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规划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被委以重任,作为成都规划打造首破万亿级的主导产业排在第一位。四年多时间,一个个重量级项目在成都落地、发展、集聚,并推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
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实现战略性重塑。
成都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邱旭东表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成都科学城将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和华为鲲鹏生态基地,打造先进算力产业生态圈;依托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依托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高技术服务产业生态圈,积极抢占新赛道,发展新经济,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武侯区制定科技创新、投资企业和平台项目的专项招引攻坚行动,引进科技创新企业和投资企业。“与青羊交界的地带,我们正在拓展新的科创空间,实现高端技术在武侯、成都就地转化。同时,积极布局新经济赛道,以高精医美、时尚女装、高端新材料和创意设计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经济赛道体系。”武侯区委书记陈麟说。
金堂县委书记、淮州新城党工委书记辜学斌表示,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将坚持以产业生态圈思维建设产业功能区,深化科技创新与推动产业发展相促进,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决定》为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彭州市委书记、成都石化园区党工委书记王锋君表示,彭州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彭州“3+2”产业功能区布局大专院校,进一步深化校园企地合作,加快科创中心和功能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为新材料、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集聚创新人才,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布局未来发展优势赛道,为成都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加快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优势,以现代产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简阳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功能区。简阳市委书记詹庆表示,借势借力“两区一城”创新策源能力,简阳将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政策供给、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集聚发展,建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本报记者 吴怡霏 曹凘源 缪梦羽 王琳黎 王雪钰 田程晨 侯初初 白洋 李颖 李霞 李菲菲 杨静耕 李婉清 制图 江蕊松
原标题: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