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成都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和核心位置
红星新闻 2021-07-26 07:45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25日,中共成都市委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会上,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幸福办、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公园城市局等单位对全会进行解读。
聚焦关键节点加强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设计,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谋划,《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科技创新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中的首要和核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四新”重点任务。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加快形成支撑全省、引领西部、带动全国、链接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势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提高“成都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金融城“天府双塔”资料图
目标已定,战略设计和实施路径如何破题?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熊平表示,《决定》围绕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平台、科研攻关、企业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着力回答在新发展阶段成都要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问题。
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平台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支撑。《决定》提出,构建高效融合的“两区一城多点”空间布局;构建开放融通的“多层架构”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
科研攻关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发达城市经验表明,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之母,是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志,也是其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90%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创新。”熊平表示,成都聚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5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实力比较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围绕“卡脖子”技术深入攻关,力争在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上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实现“1到N”的飞跃。《决定》提出,推进前沿引领技术突破,聚焦15个重点领域集成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全力形成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
企业和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看,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坚持以用为本,重点围绕集聚科技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服务留住人才,用制度激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熊平表示。《决定》提出,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提能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硬核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联合高校院所构建一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激励,实施“政策支持+投资孵化+科技服务”定向扶持组合拳。
创新如何为产业赋能?《决定》结合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谋划,从以技术突破驱动先进制造业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布局新赛道引领新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生活低碳转型等视角研究提出努力方向,着力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创新创造生态可以让市场主体形成“生态黏性”,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各类要素的创造力创新力,进而构筑起显著的比较优势。《决定》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创造生态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聚集效应,从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体制改革、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部署,着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一流创新生态。
例如,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成都进入新时期以现代化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关键支撑。《决定》提出,以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做强创新基础设施支撑,树牢“场景城市”理念,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