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动人事迹 汲取奋进力量

成都日报 2021-07-26 08:16

本报制图 申娟子

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到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陈延年,从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时传祥到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从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张思德到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马恒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壮烈的牺牲、坚强的意志、豪迈的气概、无私的情怀,点燃精神的火种,挺起民族的脊梁。经过精心谋划,从2月1日起,成都日报推出“脊梁”系列策划,在锦观新闻推出“脊梁”专栏。截至6月11日,专栏共推出人物稿件131篇,形成了持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省新闻阅评组点评,“在同类报道中见微知著”,可谓是一语中的。

耐看的主题宣传报道

今年2月1日,“脊梁”栏目第一篇稿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与读者见面,自此拉开了此次主题宣传报道的序幕。在接下来近4个月的时间里,陆续推出了百余篇报道,涉及李大钊、瞿秋白、陈延年、彭湃、张太雷、马本斋、杨靖宇、孔繁森、李向群等众多人物。持续时间长,人物众多的策划报道是如何做到耐看的呢?

一是小切口切入。今年关于建党百年的主题报道浩如烟海,主题宏大者有之,万字雄文亦有之。“脊梁”则选取了从小切口切入,将目光对准了百年间的共产党人,他们是最生动的典范,他们是不屈的脊梁,他们的故事正好能诠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

二是见人见事。100余篇稿件,每一篇都有鲜活的人物,都有吸引人的故事,让人想读想看——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唯一的骨肉留下一封家书,彭湃走上刑场时高唱《国际歌》……

三是直奔主题。“脊梁”选取的人物,往往事迹众多,如果面面俱到,稿件成了“大块头”,可读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脊梁”人物故事都选择了最精华的部分,一般不超过700字,直奔主题,避免冗长无味,用“精华”牢牢吸引读者,也更符合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

留下四川和成都的印记

“脊梁”选取的人物来自五湖四海,时间跨度则是在百年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和四川、和成都紧密联系的名字,其实这是策划之初便已谋定的,“脊梁”少不了来自四川、来自成都的英雄儿女,一定要留下关于他们的印记。

在成都,有利用自己经营的“努力餐”酒楼作为掩护,从事统战工作的车耀先,革命者只要说出“一菜一汤”的暗号,餐馆就会提供免费餐饭;有雪山埋忠骨,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的谭东,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

在四川,有在朝鲜战场上,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被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有为人民利益而死,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光荣牺牲的张思德;有在雪域高原工作30多年,被群众称为“马背上的干部”的毕世祥;有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上,走遍故乡的山和路,走进百姓心坎的兰辉……

在“脊梁”系列策划中,他们的名字被提起,他们的故事被呈现,他们无愧于“脊梁”。

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

“每次写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参与策划采写的群工部记者杨甦说。“脊梁”既是一次主题宣传策划报道,又是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

《中国共产党简史》《从一大到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党史年志:中国共产党365个红色记忆》《中共党史人物传》《英雄模范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等书籍成为记者必备的案头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党史网等成为记者日常浏览最多的网站,边学习、边写作,做到零差错。

浓烈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策划参与者都受益匪浅,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做到了符合史实,准确无误。通过“脊梁”这一载体,策划者参与者和读者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本报记者 何良

记者心得

凝结集体智慧

形成持续的传播力

一个优秀产品的推出,背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确定栏目名称到人物选取的标准,从持续时间的长短到每篇稿件的大小,从史料的细心查证到呈现的最终效果,“脊梁”凝聚了所有策划参与者的心血,脑力的碰撞、热烈的讨论、严谨的态度、负责的文字,缺一不可。记者 何良

今年1月中旬,“脊梁”专栏构思成形,为了做到人物故事鲜明生动准确,去新华书店翻阅购买相关出版书籍,在新华社网站、人民日报网站上寻找权威史料成为工作的日常。“脊梁”人物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毅然走向绞刑架的伟岸,凛然面对铡刀的英勇,赴汤蹈火的坦然,视死如归的背影,托起炸药包的身躯和堵向敌人机枪口的胸膛,以及以身许党的誓言,催人奋进,也为我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记者 晨迪

一个策划成不成功,读者爱不爱看无疑是重要的标准之一。“脊梁”中英烈人物的故事,吸引了众多的忠实读者,每天一早便打开手机,打开锦观新闻看当天的报道,这对记者来说是很大的鼓舞。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篇稿件,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在讲述英烈故事的同时,我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奋进力量。记者 杨甦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