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潮涌都市圈

成都日报 2021-07-27 07:42

成德眉资加快构建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 受访单位供图

■成德眉资四市今年一季度GDP占全省比重上升至48%

■都市圈过去一年日开行动车达107.5对,去年日均客流量达3.8万余人次

上个月的今天,一架川航A350飞机从天府国际机场腾空而起,万人瞩目下,宣告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运营,自此,成都成为我国内地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为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支撑。

透过舷窗,首航的旅客用全新的视角打量着脚下的城市:以成都中心城区为核心,一条条主干道呈放射状,将繁华的都市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来,在成都周围形成一个紧密的都市圈。

动车公交化运营让成德眉资联系越来越紧密 本报资料图片

成德眉资已经实现公交一卡通 本报摄影部供图

从地面仰望,人们看到的则是更广阔的未来。“数千亿级的临空经济,将带动周边区域加速聚集各种要素资源。所幸的是,我们已经与成都融为一体。”从机场出来是即将完工的成资大道,资阳市发改委副主任卿明彬看向深邃的天空,憧憬的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美好蓝图。

这不仅是成都的未来,还是整个成都都市圈的未来。自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建设,便成为了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全局之谋”。2020年7月27日,成德眉资同城化办公室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取得了实质化进展,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风起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双城闪耀,潮涌成渝。

彼时的成都,地域面积、经济总量、常住人口仅相当于重庆的17.4%、72.1%、53.1%,如何承担双核之一?

2020年1月16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要按照规划统一、机制高效、政策协同、项目落地的要求,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和“一干多支”的主干。

从“先手棋”到“支撑性工程”,从“极核”到“主干”,在国家战略机遇加持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支持成都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成都都市圈正式与南京、福州、西安都市圈等一道进入了国家层面,以开拓者的姿态,探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从四座城到一个圈,打破的不仅是行政区划的界限,体制机制突破是最大的难点,而在这方面,成都都市圈走得更靠前。2020年7月27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揭牌,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决策同城化发展规划、工作重点、重大举措,确保规划统一、政策协同、机制高效、项目落地;成德眉资四市选派骨干力量集中办公,并建立多个专项合作组,共同推进重点领域同城化发展工作。每个合作组均由省直有关部门进行指导,成都市分管市领导牵头协调,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分管市领导参与协调,常态化运作、实体化运行。

德阳市区域协同发展局局长王晓芬便是常设机构的一员,自从来到省同城化办公室兼任公服组组长,她对省同城化办实现常态化运作,实体化运行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有深刻的感受。“成都都市圈健康持续迈进的首要基础是理念同城,理念同城必须有办事机构、有人才支撑、有实操培育,而省同城化办以跨界、中立的特点,在协调新问题、调度关键点的过程中及时传导了成都市的先进认知、准确反馈了德眉资的动态需求,共识底盘进一步夯实夯紧。”

潮涌

今年5月,成都都市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一季度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9.24亿元元,其中成德眉资四市共5687.54亿元,占四川全省比重上升至48%,增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4%,超全国(63.89%)、全省(56.73%)平均水平,提前完成任务。未来,经济和人口都将向这个区域进一步聚集,到2025年,这片区域的GDP将力争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3.3万亿元的GDP,仅仅是成都都市圈“三步走”发展目标的第二步。以“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宗旨,成都都市圈力争在2035年格局更加成熟,参与国际分工、集聚全球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大幅增强,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高起点谋划,凸显的是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过去的一年中,四地已突破各自原有的规划限制,初步构建起以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毗邻地区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组织推进202项重大支撑项目,183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加快现代化立体交通网建设,都市圈日开行动车达107.5对,2020年日均客流量达3.8万余人次,分别是动车公交化运营前的3倍和3.5倍,市域铁路成资S3线开工,成都外环铁路通过预可研审查,成德S11线、成眉S5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资渝、成宜高速路建成通车,成乐、成绵、成南高速扩容项目加速实施,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东西城市轴线、金简仁等城际干道加快建设,剑南大道眉山岷东段、螺简路等5个断头路项目顺利通车,区域通达水平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按照“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目标,一年来,四地的同城化进程还在全方位推进:制定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技攻关方案,协同开展岷江沱江生态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生态本底不断筑牢;共享成都国际铁路港平台功能,共建中欧班列、“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和眉山基地,常态化合作开行南向班列及中欧班列,协同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推动开放政策共用,成都自贸试验区“一单制”改革成果面向四市协同改革先行区复制推广;统一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成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三市分别建立子公司;成都公资交易中心成功跨市拍卖德阳首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开启了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跨平台交易新模式;四市共同出台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方案,组建“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服务专窗” 并统一服务标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实现共享……打破行政壁垒带来的制度差异,成都都市圈正在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的空间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同城同网,发展共享。

成势

今年4月,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迎来了第三次会议,背景板的主题格外醒目:优势互补,互相成就。从第一次会议的“相互交流,凝聚共识”,到第二次“把握大局,遵循规律”,此次的“优势互补,互相成就”,再一次标志着成都都市圈发展已迈入了新阶段。

两个月后的6月28日,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召开。当天,成德眉资四市产业生态圈联盟及500家企业代表齐聚成都,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供需对接,成德眉资四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当天也分别发布产业功能区需求清单,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需求清单纷纷亮相,同时还有线上6000余家企业“云端”参与,共享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产业能级的重要机遇。

都市圈不是几个城市简单做加法,而是在优势互补的背景下,凸显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分工的要素流动。在基本破题规划同城和交通同城后,成都都市圈更是以产业生态圈的理念,按照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原则,着力推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建设,探索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空间载体引领作用,打造同城化建设的支撑点和四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相隔仅4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正是成德共建“成德临港产业协作带”的支点。一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核,一个是中国“重装之都”,产业跨地分工已初见成效。为了对接成都国际铁路港,助力更多的“德阳造”“四川造”走向世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镇站已投入使用,2021年1至5月,黄许镇站货运量84.09万吨,同比增长100%,带动成德联合申报的“高端能源装备发展集群”成功入选了国家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代表着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

同样的效应,在另外两条产业协作带上也已悄然成势。今年初,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在眉山投建了两期生产基地,成都武侯区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也与眉山经开区新区管委会达成了协议,双方将深化两园区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的经济合作,以项目为纽带,促开创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两大园区大健康产业工作协同发展新局面,共同打造成眉同城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园。

在过去的一年,成德眉资联合发布城市机会清单释放需求信息1525条,推进成德临港、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项目464个、完成投资约1088亿元,根据成都都市圈2021年度“十件大事”,今年四市还将推动产业生态圈同构、投资招商信息共享、供应链建设一体,组建“三区三带”招商联盟,建立同城化产业协同发展基金,争取将更多“三区三带”产业化项目纳入省级重大项目库,力争年内集中开工重大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0亿元。

风起潮涌都市圈,扬帆正起势。

本报记者 陈泳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