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科技创新如何高能级?

成都日报 2021-07-27 07:43

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基础条件设施逐渐完善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结构

要突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极核引领功能,增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的战略承载能力,协同联动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形成“核心+基地+网络”的空间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协同融合。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核心,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一批“国之重器”;

■打造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平台,面向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全市“5+5+1”产业,以及一些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赋能平台,同时还将围绕“中科系”“中核系”“高校系”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新赛道构筑竞争新优势

培育新赛手 正在制定人才新政“3.0”版本,主要是聚焦高能级的全球领军人才,聚焦新职业的人才。

布局新赛道

成都将围绕未来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区块链、量子互联、合成生物等15个新赛道进行战略布局。

“能级”一词,来自物理学概念,意为具备不同能量的电子,按照各自不同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从而形成不同能量场域。

将“能级”放诸于城市,城市能级则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城市在某项功能或多项功能对自身发展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是城市功能水平的呈现。

七普数据显示,成都全市常住人口达2093.78万人。这意味着,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阶梯,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四个两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今年1—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直面未来,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将通过锚定世界级,形成强支撑,在继电子信息形成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后,再向着第二个“万亿级”进发。

人口在涌入,城市在前行,城市能级如何再度进阶?

7月23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筑牢战略支撑和物质基础。在《决定》中,“高能级”一词频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从“后发跟跑”到“先发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抓住用好创新这个“牛鼻子”。

优化“两区一城多点”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三大创新平台、增强三大能力;构建高能级平台创新体系;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决定》里多个首提词汇,其遵循着一个逻辑——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一座“城市级”的高能级创新场景。

城市空间架构如何高能级?

形成“核心+基地+网络”的空间布局

作为一种高能级的经济活动,城市创新活动运行效率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创新资源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

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创新效能的有效途径。纵观国际创新发展经验,诸多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区域,各类创新资源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

放眼国内,北京强化空间生态布局,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深圳构建起“1+7+N”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包括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个创新集中承载区和N个创新产业集聚区……

城市能级量级提升,正是基于城市创新空间的重塑,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共识。作为成渝地区“极核”城市和全省经济发展“主干”城市的成都,肩负加快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使命,迎来了多种机遇叠加期,正加速布局。

在成都,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看得见的天府绿道,串联起公园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此时,另一条看不见却决定城市现代产业方向的创新赛道,正以“两区一城多点”“一核四区”等骨架,加速铺陈延拓,形成“城市级”高能级创新场景的支撑……

谋划未来,在城市创新的战略设计和布局上,成都将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在空间布局上,将进一步优化以“两区一城多点”为主的布局方式,突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创新极核,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协同成德眉资“三区三带”,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支撑。

“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极核引领功能,增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的战略承载能力,协同联动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形成‘核心+基地+网络’的空间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协同融合。”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表示,成都市还将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做强成都科学城“一核”创新策源功能,提升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创新转化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应当说,中央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周跃辉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要求成都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而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此次创新空间布局上可以预见,这一优势正加快凸显。

科技创新策源引擎如何做强?

构建三类高能级创新平台

成都市武侯区电信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对面,7月18日才建成投用的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格外醒目。作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临床研究核心基地,这座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启用的转化医学国家级大设施正式进入开放运行的新阶段,将显著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能级创新平台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这样的布局在几十公里外的兴隆湖畔,正加速成势。

今年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聚焦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大力聚集布局大装置、大平台、大机构、大团队,截至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成都科学城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6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1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43个,创新基础条件设施逐渐完善。

同样,作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 天府实验室一直是四川科技圈的“顶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三大领域,目前已启动组建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成都超算中心自去年投运以来,已服务用户450余家,部署软件200余个,服务区域涉及19个省市。在大数据发展领域,成都超算中心已步入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快车道’。” 据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透露,目前,成都超算中心构建了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社会数据融通、科学数据共享三大平台服务于数据要素流通。立足成都,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成都超算中心赋能数字经济,将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承载创新功能,我们将着力打造三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丁小斌分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核心,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一批“国之重器”;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平台,面向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将围绕全市“5+5+1”产业,以及一些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赋能平台,同时还将围绕“中科系”“中核系”“高校系”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除此之外,还将围绕先进算力、数据中心、技术成果转移、中试转化,构建为产业发展赋能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实现科技支撑?

抢先布局新赛道、加快发展新产业

7月20日,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速度级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早在半年之前,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这列世界上首款采用高温超导技术的1:1磁浮工程样车,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大科学装置是实现重要科学技术和公益服务目标的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用好大科学装置,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当前,成都面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的边际效益加速递减。抢占先机、后发超越,成都,必须要从新赛道的生成逻辑、功能属性、规律特征出发,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抢先布局新赛道、加快发展新产业,不断优化新赛道发生、发育和壮大机制,重塑城市后发超越的竞争新优势。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两周年。成都先导、极米科技、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成都军团”表现抢眼:短短两年,上市及过会的企业达12家,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细看企业所在的领域,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恰好都是成都积极抢占的优势赛道。

站稳优势赛道,也要竞逐未来赛道,这种“战略预判”,既是对规律、趋势的前瞻把握,同时也是一种“未雨绸缪”。丁小斌表示,成都将围绕未来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区块链、量子互联、合成生物等15个新赛道进行战略布局。

布局新赛道的关键,是培育新赛手。“我们正在制定人才新政‘3.0’版本,主要是聚焦高能级的全球领军人才,聚焦新职业的人才,为城市的发展聚集这些资源。”丁小斌分析,下一步,还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是科技成果的权属改革,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方面的市场化导向评价改革。此外,成都还将聚焦新赛道布局和产业链协同,建立新赛道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行业领军企业和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本报记者 曹凘源 吴怡霏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