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2.7亿元背后 成都产业的“四梁八柱”

成都商报 2021-07-30 07:40

QQ图片20210730105637

成都国际铁路港

22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2093.8万常住人口,960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两个新鲜出炉的数据标定了成都在接下来一个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肩负着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从更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经济高开稳进,三次产业全面恢复——

上半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7%,高于全国、全省1.4、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1.2%、14.2%,工业行业增长面扩大到89.2%。

支撑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动能、新优势是什么?2017年7月以来,成都以产业生态圈构筑城市比较优势,以产业功能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4年来,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已成为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承载城市功能的重大平台、带动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推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解读成都经济半年报,高能级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全面恢复背后最重要的原因。

破解集而不群,实现优势互补

活力四射的“万亿版图”产业

产业集群是支撑经济的“四梁八柱”。继2020年首次迈向万亿级之后,2021年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万亿版图”再添新军。

6月9日,15个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125亿元。其中,梅塞尔中国技术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川渝区区域总部基地投资1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为英特尔、京东方、宇芯、先进功率、达迩、富士康、西门子、业成、辰显、奕斯伟等高新西区企业及未来园区引入的半导体和显示领域的企业提供气体产品供应。

“产业链上缺什么就招什么”,这是产业生态圈的招商理念,也是破解产业集而不群、规模不经济、同质化恶性竞争等问题的抓手。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112个各类园区和开发区精简整合成66个产业功能区,变“各搞一套”为“一套各搞”,在一张产业蓝图上形成配套协作关系,推动相关产业和企业聚点成链、关联产业功能区聚链成圈。

聚企业、聚平台、聚人才。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介绍,2020年底,京东方的一家上游企业在成都实现量产,两家公司之间车程仅5分钟。如今,按照“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已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集聚,形成国内较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探索“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校”发展模式,依托中航工业成飞集团构建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聚焦航空发动机、飞机大部件等细分领域,集聚26家配套企业,有力支撑国之重器研制。

天府国际生物城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和人才集聚优势,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搭建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验检测、冷链服务等平台,帮助生物医药企业缩短研发和上市周期2~3年,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形成高价值环节产业集群。

协同、联动、配套,构建了成都产业发展新生态、提升了成都产业竞争新优势。2020年,除了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2021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公示,“四川省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成都软件产业将融入国家战略,实现更大发展体现更大担当。而截至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2家,所属行业领域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梁八柱”产业为代表。

“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成就的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资源高效集聚、企业良性成长、科技人才交互、产业自行调节的多维开放系统,将促进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跨行政区配置,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与城市功能相互借势

9.68平方公里释放巨大潜能

成都在推动产业功能区这场变革上,明确了“城市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在战略性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势,促进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

在中国21个自贸试验区(港)中,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是面积最小的一个片区,仅9.68平方公里,小小面积却转型成为成都经济最活力四射的承载。

2021年上半年,成都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中欧班列(成渝)开行2816列。目前,依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和临港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6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聚焦国际供应链、加工贸易、国际贸易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据海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7.8%。

成都国际铁路港依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推动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泛欧泛亚港口的成功转型,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成为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开放的战略门户。

这一产业功能区,让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势。2021年以来,成都城市枢纽能级实现跨越式跃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国际班列联接境外61个城市、国内20个城市,开行量全国领先,世界500强企业超300家、位居中西部第1位。

城市位势能级是由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功能作用决定的,依托于具有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都评价一个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干得好不好,既看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产出,更看能否对城市核心功能形成有效承载。

聚焦错位协同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都还依托国际消费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科学确定产业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潜力、未来发展方向。

例如,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拥有大熊猫这一世界级超级IP和每年近千万人次的游客流量,充分发挥片区的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先后引进中国旅游集团成都熊猫国际免税度假区、华人文化DISCOVERY探索世界等百亿级产业项目。中国川菜产业城四年来实现企业数量增加37.5%,复合调味品、休闲食品产业集中度达到93%,规上产值复合增长率12.5%,新增上市企业3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2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揭榜挂帅”与“战略留白”互映

58个产业功能区相互引领

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件大事。西部科学城是城市世界名片的标签,意味着它要参与全球市场,吸引全球最顶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要素。对于成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言,这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依托产业功能区打造‘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成都将打造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核心”组建实验室体系,这里集聚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科大成都学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创新基地、科教基础设施32个,吸引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89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5万人。

“基地”打造转化承载区。高水平建设成都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4个基地产业功能区,联动构建科学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全价值链体系,形成产业细分领域“二次创新”承载地和成果转化承载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高品质科创空间布局创新“网络”。以产业功能区1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为承载,规划建设小空间尺度、高创新密度的科创空间,强化研发设计、投融资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打造集技术转移、产业加速、孵化转化等为一体的高能级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应用场。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打通了从基础创新到产业赋能的深度融合。一个例子就是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中心自2020年投运以来,已服务用户450余家,部署软件200余个,服务区域涉及19个省市。在大数据发展领域,成都超算中心已步入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快车道’。” 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表示,市场的繁荣证实了这一逻辑,经历了科研机构、企业的验证。

站稳优势赛道,也要竞逐未来赛道,这种“战略预判”,既是对规律、趋势的前瞻把握,同时也是一种“未雨绸缪”。

2021年4月1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暨投资促进工作会召开,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再次更新,释放求新求变的决心和魄力。

比如,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天府牧山数字新城都值得期待。

成都坚持“战略留白”,聚焦未来赛道实施新一轮功能区优化调整。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和战略目标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把握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数字文创、医美、汉服等细分领域前沿趋势整合优化和“揭榜挂帅”一批产业功能区,动态调整了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名录,将全市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为58个,为布局发展有潜力的未来产业、未来赛道“战略留白”8个市级产业功能区名额。

“谁能干就让谁干”,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氛围在成都的产业功能区拉开,这正是成都产业稳中提质的秘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