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来自这个“圈”、这个“区” 成都最大创新“产区”的高能密码

成都日报 2021-07-30 07:45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做大产业链、做强创新链,初步构建“一站式”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体系

建体系

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公关,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创新项目

高能级

聚焦产业生态协同协作、相互成就,高品质科创空间围绕一个主导优势产业推动差异定位、协同发展、动态布局,推动关联功能区串点成链、聚链成圈

聚动能

积极打造要素聚集新高地,以期通过高效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人在创新中的决定作用、生态在创新中的聚集效应

8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处在以“区”命名的空间之中,居于以“圈”命名的范围之内;93.9%以上获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于这里;高新技术企业所获专利95%以上均从这里“产出”……

这是一个什么“圈”,又是一个什么“区”?

时间回到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成都坚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产业生态圈构筑城市比较优势,以产业功能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的创新营城逻辑,融入到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五链”之中。

串联“五链”极核之“圈”,是产业生态圈;极核之“区”,则是产业功能区。

数据是观察城市发展最直观、最精妙的指标。破“圈”塑“区”1000多天,城市经济地理的版图上,崛起的一个又一个峰峦,正是产业生态圈体系里产业功能区聚集的方向。

这是成都“破题”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之下,成都探索的创新行动。

“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成为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中,着重强调的明确方向。

《决定》之中,“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以高品质科创空间构建主导产业的动力源泉”的“战术”,则是创新峰峦拔起之后,向着更雄高峰问鼎的路径选择……

如何建体系?

产业功能区里的

产业链、创新链“化学反应”

7月2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宇芯(成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奠基典礼在这里举行。这一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以及芯片凸点加工的产能将提高一倍以上,对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贡献也将增加近一倍。

高能级重点创新型项目扎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折射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实力——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正加快构建集“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围绕产业链实际需求部署创新链,对产业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完善技术创新链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

以集成电路为例,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初步建立起覆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如何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生态体系?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正加速成型,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IC设计、流片、测试、人才培训、投融资、孵化等专业性服务,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

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产业链提升需要技术创新驱动,创新链再造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撑、共生共融,不可或缺。

同样的发展态势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上演”。

7月18日,在蓉举行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工作推进会暨华西转化医学论坛上,一个重量级消息发布:一种新的“四川造”新冠肺炎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研发出疫苗的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由魏于全院士团队创办,该公司正是位于生物城。“为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生物城充分发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优势,在该项目研究伊始就保持关注,紧密联系,取得初步进展后又提早介入,设计成果转化路径。”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生物城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做大产业链、做强创新链,围绕打造核心技术裂变能力,建立了干细胞、细胞疫苗、慢病毒等七大技术平台,初步构建“一站式”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体系。

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提出,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公关,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创新项目。

如何高能级?

高品质科创空间

串点成链、聚链成圈

《决定》之中,成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释放了更多高能信号。“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以‘两区一城多点’为主的布局方式,突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创新极核,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支撑。”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表示。

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将提升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创新转化能力,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可以预见,产业功能区建设将迎来更多创新发展动力源。

作为支持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高品质科创空间聚焦城市战略精准发力、整体成势,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定义城市经济功能。

这是具有典型成都特色的城市创新架构布局——

从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抵达成都科学城,环绕兴隆湖,天府新区高品质科创空间就位于成都科学城起步区,以天府海创园为一个核心,川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和蓉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为两点协同,辐射整个科学城众多科创载体,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首个全面呈现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天府海创园自规划设计便备受关注。今年6月7日,天府实验室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在这里正式揭牌。

“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主要功能,天府海创园以国家级实验室、校院地合作、高技术服务、数字经济为产业定位,大力引入国家级实验室,围绕头部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招引,落地园中园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引入专业服务性机构,形成产业链条完善、要素集成便利的产业生态体系。”项目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产业生态协同协作、相互成就,高品质科创空间围绕一个主导优势产业推动差异定位、协同发展、动态布局,推动关联功能区串点成链、聚链成圈,一个产业生态圈就是一项城市功能,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重要增长极,一个科创空间就是一个新兴动力源的格局正在形成。

在成都市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内,布局的以轨交、航空产业为代表的2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围绕中车、成飞两大IP,正在探索效应最大化——前者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集聚今创、新誉等5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已实现成都地铁车辆60%以上在新都石板滩生产制造。后者发挥头部企业旗帜效应,助力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成为全国5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

“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体现在科研层次高,汇聚了创新要素、金融要素等各类要素,是立体的创新空间。同时,高品质科创空间不是一个封闭冰冷的场所,通过整合商业、生活、产业等配套,将形成产业功能复合圈。”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运营负责人李童表示,高品质科创空间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地标。

如何聚动能?

打造要素聚集新高地

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近日,极米科技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出炉,数据显示,极米科技在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高达18891.5万元,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94%。

今年3月登陆科创板的极米科技,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企业。“产业功能区,就如同这座城市的创新‘孵化器’。”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曾谈及为何选择这座城市:“成都生活相对稳定,政府对企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优厚,研发者有更多空间做突破性产品。”

在成都,像极米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会定期迎来政府部门的服务人员,一旦企业遇到交通、人才、技术等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成都都会梳理现有产业支持政策,补充强化相关政策措施,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用力、协同发力,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秀企业倾斜,切实为提升产业能级“铺路”。

给足资源要素,是成都立足产业功能区围绕创新探索出的关键路径。

随着优质资源不断向高能级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要求成都以生态圈整合功能区的竞争能力,在功能区层面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紧密协作,抱团形成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的经济共同体。

目前,产业生态圈引领下的产业功能区正积极打造要素聚集新高地,以期通过高效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人在创新中的决定作用、生态在创新中的聚集效应。

仍以数据来说:4年来,以产业生态圈为链接机制、以产业功能区为赋能平台,成都的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创新动能加快培育,在蓉企业市(州)分支机构数量增长3倍,“三区三带”建设项目464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策划重大项目135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高新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实现要素从分散到聚合到裂变,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此次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并发展产业生态圈理念,以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做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构建全域应用场景体系,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加快形成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应供销便捷的区域经济新形态,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供核心引领支撑。

“圈”住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区”动创新资源加速聚集,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正在成为成都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策源动力。

记者 吴怡霏 李颖

成都高新区供图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