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研究院开辟多个“5G+”新赛道 力争把“成都造”品牌传遍全国

成都商报 2021-08-10 07:40

今年7月,河南巩义市米河镇发生水灾,当地基站受损,地面手机通信信号消失,成为“信息孤岛”。经国家应急管理部统筹调度,一架翼龙无人机即刻从贵州起飞,历时4.5个小时,跨越5省,飞行1200公里后抵达受灾地上空,搭载在无人机上的空中应急通信系统第一次投入实战,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为当地第一时间抢险救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都力量,千里驰援。这架无人机的制造单位和这套应急通信系统的研发机构均来自成都。自2018年落地成都并融入本地产业生态圈以来,上述应急通信系统的研发者——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频频发力,通过5G与若干垂直细分领域融合,面向教育、医疗、农业、无人机等行业开辟了多个“5G+”新赛道。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博士对记者介绍,距离现在办公区两公里外,新的办公大楼正在修建中,预计2023年将整体迁入,能够容纳4000人办公,届时将成为中国移动在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研究基地。

5G救护车

多点布局新赛道

“5G+”医疗、农业等场景相继搭建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位于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内,它既是研究院,也坚持市场化思维采取公司化运营。在“5G+”理念的驱动下,自2018年9月落地以来,许多在业内叫得响的新技术产品从这里诞生,奔向不同的应用场景。

不仅是“5G+无人机”,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还面向教育、医疗、农业、文旅等领域搭建了相应的技术应用场景。比如,该研究院设立了研发一部、研发二部、教育产品中心、医疗产品中心,文旅商贸商品中心,每个部门都聚集了专业科研力量冲刺相应的新技术赛道,不同部门之间针对同一项目形成了统筹协调机制。“我们主打‘应用’,产品一定要接地气,要卖得出去,要对市场有用。”苏郁说。

“5G的核心在于和传统行业相融合,赋能传统行业,进而改变传统行业既有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模式,从而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最终找到发展新动能。”苏郁说。

自成立以来,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将科研力量进行了划分,投入到每个精确的新赛道中去。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 “5G+医疗”、“5G+农业”、“5G+教育”、“5G+文旅”等场景相继搭建,一系列具有产业前景的新赛道正在形成。

凭借在“5G+医疗”新赛道上的创新场景,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成为国家发改委医疗新基建项目的牵头单位,这个项目整合了全国16个省份的31家核心医疗机构,利用5G技术联合打造远程系统、智慧医院、应急救援、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新场景。如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携手医疗器械设备商研发的5G医疗救护车已经销往全国多个城市。

“传统的救护车,医护人员把患者送到医院才能获得治疗,一旦路上堵车就会延误治疗时间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G医疗救护车是什么样的形态?我们把传统救护车进行改造,搭载了一些5G技术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之同医疗设备厂商的产品接口打通,让患者实现‘上车即入院’。患者上车后,通过5G网络大带宽、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患者的生理指标能够实时传递到目的地医院,后方医疗团队就可以指导随车医护人员及时处理,这在3G和4G时代根本没法做到。”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一楼的产品展示区,该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5G医疗救护车累计销售1000余台。

为何选址成都?

“科创资源和人才聚集度很高”

有一个时间背景值得关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于2018年落地成都,这也是中国移动在全国布局的三大研究院之一,另外两个研究院分别选址雄安新区和上海。

“我们院拥有1100名科研人员,四川籍人才占比最大。”苏郁向记者透露了中国移动选址成都背后的“秘密”。“实际上,中国移动和四川省有战略合作协议,恰逢中国移动准备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成都是科创资源和人才聚集度很高的城市,于是选择在成都布局,2018年5月我们就成立了筹备组。”据他介绍,项目落地以来在场地、政策等层面得到了成都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目前,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正在和成都相关部门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成后将为成都电子信息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服务。“这主要是利用研究院内部的技术平台和科创资源为成都当地企业提供公共检测服务,在此过程中,研究院和本地企业之间会发生很多‘技术碰撞’,擦出‘智慧火花’,催生潜在的合作机会,这样能够带动当地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搅活地方产业生态。”苏郁直言,无论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携手,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就是力争搞活当地产业,在新技术赛道中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把“成都造”的品牌传遍全国,和成都互利共赢。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宋嘉问

原标题:这家研究院开辟多个“5G+”新赛道 力争把“成都造”品牌传遍全国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