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成都五年“绿色”成绩单!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成都发展改革 2021-08-23 16:50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安排部署,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实现城市空间结构、整体形态、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转变。

都有哪些成效?

我们一起看看

推动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路径

01

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印发《成都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和《成都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两个总体方案。

■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两个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和“十大攻坚战”实施方案。

■以总体方案为统领,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支撑,全面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文明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累计6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在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强化顶层设计抓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锦江水生态治理的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02

高位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机遇,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公园城市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高标准举办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两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和首本公园城市年度发展报告,出版发行《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积极贡献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样本”,“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

03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制定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实施细则》,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印发实施《成都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耕地、集体公益林(地)、饮用水水源地、岷沱江流域水环境、固体废物处置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

■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改革,制定出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在全省率先依法采取委托执法新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改革,区(市)县生活用水阶梯价格改革全面完成。

健全多元化绿色投融资机制,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打造“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超过100家企业和项目参与绿色认证。

树牢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理念

城市空间布局开辟新格局

01

积极营造差异化主体功能区格局

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定位

“增存并重”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QQ截图20210823164835

龙马湖公园 图据成都东部新区微信公众号

成都东部新区成功获批省级新区

南拓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

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全市人口产业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适应

02

加快构建产城融合的产业功能布局

坚持空间集聚、要素集中、集约发展,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将全市112个园区整合为12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科学划定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产业结构与城市能级、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更加契合。

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相继启动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推动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积聚成链、创新发展,经济工作组织效率和要素资源利用水平有效提升。

03

筑牢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科学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

科学开展国土空间“双评价”,纳入全省“三线一单”细化完善首批试点,“三线一单”编制形成初步成果,有力支撑国土空间环境精细化管理。

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

公园城市建设呈现新图景

01

加大青山保护修复力度

全面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

持续推进龙门山生态修复

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加快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建设

2015年至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积由46.41万公顷增加到57.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0.2%,森林蓄积量达3677万立方米。

02

加快绿道体系建设成网成势

深入推进全域增绿——

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

全面营造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郊野、城市街区、人文成都、产业社区等6大公园场景。

全域塑造“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全长1.69万公里绿道体系

推进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实施锦江公园“九大行动”

累计建成天府绿道逾4000公里,一级绿道实现全面贯通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47%。

03

加强蓝网系统规划分类保护

强化河湖岸线管控,编制成都市蓝线规划、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完成岷沱江干流管理范围划界,促进蓝绿相融。

建立湿地分级认定和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成都市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导则》,桤木河建成省级湿地公园,白鹭湾、白鹤滩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有量达2.87万公顷。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01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聚焦高质高端、绿色低碳,深入落实《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促进氢能产业、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方案,以龙泉驿区、郫都区为核心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淮州智能环保装备产业功能区成功获批国家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获批国家绿色建材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分别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示范基地。

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市场主体,71家企业纳入全省首批绿色企业,都江堰经开区、大邑经开区获评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天府信息数据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

02

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强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累计建成充电桩逾万个,西南地区首个加氢站投入运营。

03

逐步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方案,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十三五”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4.24%,超额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

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治理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

1、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推进“三治一增”,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14天增加到280天。

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70.5%提升至95.4%,国、省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黄龙溪断面水质全年达到III类,锦江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试点样板。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着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常态化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创新实施全省首个会议碳中和项目,发布全国首个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地方标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深入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组建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全市累计已有39家企业获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证书52张。

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3、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活工作方式

普及推广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中心“5+1”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7%,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4万辆,绿色低碳出行成为市民便捷首选。

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绿色办公,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2%,全面搭建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3家全国能效领跑者及14家国家级、8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成功。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