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 成都减排降碳行动按下快进键

成都日报 2021-08-26 07:08

今年8月23日-29日是全国第31个节能低碳周,主题是“节能降碳,绿色发展”;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主题为“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作为工业经济大省和清洁能源大省的四川开展了哪些工作?成都又是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呢?

四川

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稳步减少

四川是全国清洁能源资源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省份,碳达峰碳中和为做好“水、风、光”这篇大文章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以来,各项减排降碳的动作持续推进。6月,四川省发改委和四川省能源局联合下发《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风电资源开发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将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个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到2025年底建成光伏、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

8月,《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全文发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林草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7%,湿地保护率达到57%,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达到3000万亩。

与此同时,全省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社会活动层面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鼓励机构实施主体可对举办和参加的大型活动,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中和;个人可自愿对生活、工作等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中和。

根据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统计,截至7月底,累计实施碳中和场景已达96场,累计参与人数突破8000人次,累计消纳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和成都“碳惠天府”核证减排量1991吨,相当于近10万辆低油耗小汽车停驶一天。

成都

谋划碳达峰碳中和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将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新筹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名列其中。这是成都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探索之一。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

早在2018年,成都就植下了首个会议碳中和林。当年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经测算,论坛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都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这也是成都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时间来到2021年,成都又开碳中和会展先河。计划今年召开的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53吨碳排放。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成都共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户,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累计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推动多个天然气综合能源项目落地;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56.5%提升至62.6%(优于全国38.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计降低14.24%。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面积达到112.84万亩;启动546个川西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项目,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国内首创“碳惠天府”品牌,“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上线启动以来,已有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签订“碳惠天府”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合作协议。

“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强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约束,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金融支撑、宣传引导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谈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李婉清 黄骏阳

原标题:“双碳”目标下 减排降碳行动按下快进键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