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行政审批模式 企业开办事项半天办结
成都日报 2021-09-07 07:04
成都推行“一窗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资料图片
昨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
就成都而言,近年来,市场监管系统深入贯彻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创新提能年”工作要求,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模式,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体系,积极助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据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18337户,同比增长15.54%,其中,新登记企业271594户,同比增长22.82%。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企业总量首次突破“百万户”大关。
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
线上全程“一网通办”
成都在企业开办方面坚持市场主体需求导向,出台《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行动方案》,推动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优化升级,将开办企业全流程所涉及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等环节,按“一件事”标准整合为1个环节,实行线上全程“一网通办”,实现全市企业开办事项半天办结。并进一步深化企业住所登记改革,推广“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有效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企业提供印章和寄递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
围绕企业群众“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问题,编印《成都市市场监管行政许可服务规范》,推动市场监管行政许可(备案)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
推行网上办、智能办、预约办、寄递办,疫情期间为企业转产防疫用品开辟绿色通道,暂停现场核查,延长许可期限,特别是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智能审批系统投入使用,让企业群众“随时随地办”,智能办件占比83%。
扩大“容缺受理”范围,市场监管31项许可(备案)事项可容缺的非关键材料由34项扩大至79项;推行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人承诺制”,对符合条件的连锁企业实施“先证后查”,全市已有26家连锁企业300余家门店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获批
今年7月15日,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传来好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后,该中心将面向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和营商环境,助推成都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健全知识产权培育政策体系,搭建转化运用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成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将知识产权创造发展路径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2020年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22家,新增国家示范、优势企业99家,全市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99项。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完成知识产权融资金额约4.07亿元;建成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出台《鼓励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的若干措施》,累计进场交易项目约1.4万宗,交易规模约96亿元、融资服务金额超过6亿元。通过研发“互联网信息处置平台”“经侦应用云”等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侵权信息预警、开展“铁拳”“蓝天”等专项执法行动,建立551家非诉纠纷调解机构,加快非诉纠纷解决。
深化“放管服”改革
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成都的“管”跟上了“放”的节奏。据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积极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新体系。
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的实施意见》,配套《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市17个部门的“一单两库”,制定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工作细则》《工作指引》,统筹抽查事项,拟定抽查计划, 细化抽查流程,规范抽查行为。
创新打造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构建以信用积分评价、动态风险管理、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监管、联合惩戒、大数据分析“六维”联动的智慧监管体系,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
切实加强准入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加强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对因受疫情影响未开展经营企业,暂缓列入异常名录或清吊名单,出台市场监管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住市场主体。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原标题:去年新登记企业271594户 同比增长22.82%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