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侨界人才“筑梦空间”

成都日报 2021-09-24 07:09

成果集结,创新创业成果展上眼睛大大的机器人引起关注;群英荟萃,以“10+3”模式分享海归新侨项目;创新吸引,西部(成都)科学城成为招揽优质人才与项目的又一“磁铁”……

昨日,在2021侨界菁英(成都)创新创业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侨聚蓉城·科创天府”主题,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汇聚侨资侨智助推成都创新驱动发展。

一批科创成果集结亮相

助力成都科技“加码”

走进成果展大厅,右手边整齐地站着4个极具科技感的机器人,包括医疗服务机器人、蓉宝机器人等,它们都来自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政务机器人设有前后双屏,且能实现双屏异显。这款机器人头顶的两个大大的“眼睛”其实是六脉环形阵列麦克风和人脸识别摄像头,它们使政务机器人能实现人脸识别跟踪,并通过人脸识别达到主动问答,提高参与者体验度。

据悉,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回到成都,只因对成都情感深厚。

怀着对成都发展前景信任而回到这座城市的侨界人才不在少数,他们瞄准科技前沿领域,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发挥自身联系广泛、融通中外、视野开阔的独特优势,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在成果展现场,一批科研成果集结亮相。

现场,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道路病害检测机器人系统吸引了不少人拍照。为保证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基础设施管养向“精准数据驱动的科学管养模式”转变,该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边-端”架构的检测解决方案,包括针对不同细分场景的水、陆、空机器人数据采集“端”,数据智能处理和应用的“边”,以及进行知识共享和迁移的“云”。即运用高效检测手段,最终达到保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实现道面养护降本增效的目的。

此外,活动还举行了海归新侨项目路演及成果分享,该环节采用了当前流行的“10+3”模式,即项目路演10分钟、导师点评3分钟,通过充满活力的方式面向投资机构与投资人进行多个项目的展示与优质项目的推介。

在经验分享环节,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段江接下来介绍了自己研发的“一站式的数字视觉内容创意服务平台”,他表示将致力于在“十四五”期间推动“论文里的前沿技术”产业化,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占据未来十年科技产业核心赛道。

近年来,在中国侨联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侨联、成都市侨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和打造海归人才聚集高地新模式,在促进新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市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推动“创业中华”“海归蓉漂”等品牌活动的开展,激发侨界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成果交流对接和转化落地。

一座创新之城增强吸附力

成都科学城签约项目247个

科技创新,不仅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也影响着城市人才聚集的效率和格局。

成都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现场推介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大装置”、集聚 “国家队”、打造“人才港”,西部(成都)科学城正不断发展“新经济”、构建“科创园”、提升“配套网”。

截至目前,成都科学城累计签约重大项目247个,总投资超2400亿元,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总量居全市首位,明确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天府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基地)承载地为主要任务,以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格局正逐步起势。

为加强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四川天府新区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天府英才计划”,出台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健康医疗等配套政策,构建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引育国家、省、市人才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20名,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为构建科技、产业、人才、载体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成都还出台《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及机构落户成都科学城。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催生更多的产出。”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是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应该建立人才留用长效机制,给广大侨界朋友更有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入学服务,让人才留有所居、心有所在。”本报记者 李菲菲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