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巧做“加减乘除”法 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

成都日报 2021-09-26 07:43

社区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听力困难群众戴口罩 青白江区供图

扩展低保政策范围,提升重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优化简化救助办理程序,打通服务群众“绿色通道”;统筹整合资源,提供定制化救助帮扶方案;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青白江区巧做“加减乘除”法,在社会救助广度、长度、温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以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为发力点,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提标扩面做“加法”

扩大社会救助广度

“太感谢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了,全靠他们挨家挨户主动上门送政策,我才晓得自己够条件领低保。每个月的低保金对我们这有病患的困难家庭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每每谈起申请低保过程,姚渡镇光明村村民欧大姐感慨不已。原来,欧大姐一家三口家庭人均月收入约1200元,超出了青白江区低保标准。但一场大病让本来就处于低保边缘的贫困家庭雪上加霜,日子愈发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救助保障政策也不断更新拓展。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政策有了变化,我们要第一时间传递给市民,让更多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策福利。”青白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成都市新推的‘单人保’,将低保政策范围扩展至家庭收入在2倍低保标准以内的重病重残人员。政策出台后,我们立即组织对100多户350余名在册低收入群体进行摸底,将符合新增政策的20余户纳入低保范围。目前,420余名困难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广度。”

此外,青白江区主动顺应低保、特困、孤儿等重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需要,去年起先后提升该区城乡低保标准至每人每月850元、特困供养金至每人每月1105元、孤儿生活费至每人每月1350元,分别同比增长21.4%、21.4%、12.5%。

提升效率做“减法”

缩短社会救助长度

聚焦群众的烦心事、急难事,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青白江将之体现在常规兜底,亦表现在突发应急。

清泉镇村民阳先生妻子重病住院,手术费、治疗费、生活费等各项开支让这个家庭突陷困境。随后,阳先生找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接到求助并核实情况后,青白江区民政局立即优化简化救助办理程序,打通服务群众“绿色通道”,根据救助对象急难情形简化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实施“先行救助”。随后清泉镇从该镇“临时救助备用金”中拨付了1.02万元救助金给阳先生一家。

“谢谢党和政府,谢谢每一个关心我们的热心人,这笔钱对我们家庭来说意义重大。”从求助到落实,短短几天,这笔及时的救助金重燃了阳先生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数据显示,今年像阳先生一样享受到“先行救助”政策的急难对象26户,发放临时救助金11万余元。

急难事前救助简化环节,申请程序方面同样缩短距离,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路”。据了解,今年以来,青白江区大力推进社会救助“掌上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线上申请和线上受理,打通困难群众救助“最后一米”。

凝聚合力做“乘法”

提升社会救助温度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也是为了回应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社会救助的内涵外延更加宽泛,不仅体现在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帮扶上,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关注帮扶。”青白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困难群众享受到专业化定制化的心理疏导服务,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温度,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据悉,作为成都市“关爱随行 心理关爱救助行动”的试点区县之一,青白江统筹医保、教育、残联等10个救助部门帮扶措施,针对困难群众心理健康、重度残疾人生活照护、特殊儿童关爱保护等重点疑难问题,建立服务转介和个案管理机制。今年上半年,共计转介服务对象30名,成立个案帮扶24名。依托关爱援助中心平台,联络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丰富服务类救助,预计今年将为不低于80户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居家改造、能力提升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扫除盲点做“除法”

拓展社会救助深度

“社会救助保障,涉及面广,事务繁杂,对困难群体信息的动态掌握和细致梳理更是工作量庞大。这就需要凝聚基层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推动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的走实走深。”该负责人表示。

在青白江区大弯街道,社区“两委”干部实行责任包片,将包片区域居民小组长、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纳入包片组员,并联合社区组织、物业,将划片区域的困难群众巡访工作同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全面包干。“我们以18个社区为单位,依托260名居民小区组长,充分发挥居委会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社会工作者、居民代表作用,协助开展辖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排查工作。”大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为扫除盲点,拓展社会救助深度,青白江区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和社会救助对象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村(社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低保户长期公示、低保户定期报到等工作落实,对有疑问的、群众举报的对象开展100%入户抽查。同时,瞄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将4300余名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重点人员动态监测范围,明确分片包干责任人和责任区域,通过分级预警、分类管理、限时核查等,持续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

本报记者 王丹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