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医养中心就建在家门口

2021-09-27 07:45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宝墩医养中心对老人入院、在院、出院进行全流程管理

“这段时间有许多家庭上门咨询,想把老人送到我们这里托养,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昨日,新津区宝墩医养中心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宝墩医养中心是新津区第一家公立医养中心,于近日建成。与一般养老机构不同的是,它位于宝墩镇第二公立卫生院内,与卫生院治疗区仅一门之隔。“前几天去镇卫生院看病,看到这里有个新建的医养中心,非常高兴!”家住宝墩镇太平社区的居民王先生说,家中老人需要托养,正在为附近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发愁,“这下好了!不仅设施先进,而且就在镇上的卫生院里,医疗条件也让人放心。”

温馨舒适

享受“园林式”生活环境

宝墩医养中心是在宝墩镇第二公立卫生院内新建,有上下两层共1050平方米,设有医养床位30张。走进宝墩医养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暖白、橙黄、天蓝、草绿等鲜艳的色彩,令人感觉活力倍增。

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供老人居住的房间,只见床位、洗浴池、坐便器等处,均根据失能老人的情况加装了智能适老化装置,“看,在浴室、卫生间都有‘报警器’,一拉就会发出响声,医护人员就知道哪位老人需要我们帮助。坐便器两侧有扶手,老人起坐时可以借力。床的高低也可自动调节……”管理人员介绍。记者看到,房间内还配备有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在公共的活动区域,还有各种康养健身器材。

据介绍,宝墩医养中心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可为住养老人提供能力评估,帮助医护人员科学确定住养人员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等。同时配备专职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住养人员健康,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和常见病处理。

宝墩医养中心作为新津第一家公立“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单位,在新津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单位的帮扶下,向“一体化服务+智能硬件+大数据平台”的医养结合模式转型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更加广阔的公立“医养结合”机构业务发展新路径。

据了解,未来,宝墩镇第二公立卫生院内还将进行环境再提升,使在此托养的老人享受“园林式”生活环境。

医养结合

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据了解,宝墩医养中心的建立,在新津开了公办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先河,是新津区卫健局、民政局、医保局等部门开展的一项创新探索。

“我区现有养老机构15家,均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目前有医养结合机构4家,宝墩医养中心、仁爱医院医养结合、吴氏医院医养结合、岷江颐养居,共有190张医疗床位、360张养老床位。”新津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长期护理保险”的深入实施,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均可以享受到长照险的费用补助,大幅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不仅在专门的养老机构推动医养结合,新津区还通过卫健、民政等部门合作,使得全区社区医疗机构与辖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助老为老服务站、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了签约合作服务,目前,签约率已达100%。

此外,还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安排医护人员常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疾病诊疗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等,有效融合医疗、养老服务资源,提供“1+1>2”的新型医养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联互通。

智慧医养

医疗和养老无缝链接

在新津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开展智慧医养服务可打破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的格局,使两者得以有机结合,提供“1+1>2”的新型医养服务,实现医疗区和康养区互联互通。

“我们在宝墩医养中心的试点,就是以打造园林式的智慧医养服务为目标。”该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老人入院、在院、出院的全流程管理,智能化的健康评估、照护关怀、异常预警、服务干预。针对不同老人,分群管理,自动健康知识推送。通过老人健康腕表、院内老人定位/呼叫系统、睡眠监测带、体温常态化监测等智能设备,提高医养中心管理效率,降低意外事故发生概率,减少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老人家属还可以通过APP随时掌握老人在院情况。

“建立了‘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后,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养老生活照料,还要将提供疾病诊治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弥补了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让医疗和养老无缝链接,解决老人在家庭、养老院、医院间来回奔波的困境,减少他们的身心负担、经济负担,搭建了有别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新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李娟 文/图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