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联动 携手奔康——记成都对口支援19个省内涉藏县(市)

成都日报 2021-09-27 07:51

成都对口支援的19个涉藏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图为成都援建的泸定县兴隆镇柑橘现代农业示范园

从平原到高原,芙蓉花邂逅格桑花。

9月,阿坝州和甘孜州已“大约在冬季”。翻越折多山,头顶有蓝天,脚下有牧场,踏着这条路线,9年前,肩负中央和省委的重托,成都第一批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抵达阿坝州、甘孜州受援涉藏县(市)。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全面小康、贵在“全面”。

成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责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任务、作为发挥极核和主干作用的政治担当,坚持“中央省委所指、对口支援县(市)所需、成都所能”,倾力倾情倾智支援,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工作格局。数据显示,成都对口支援的19个涉藏县(市)已于2020年2月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助力阿坝州、甘孜州1479个贫困村退出、19.6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格桑花开幸福来,当地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4月22日,四川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5月中旬,成都对口支援的19个涉藏县(市),新老工作队伍陆续完成交接轮换,正式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继续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工作重心也由此转移到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来,全面助力阿坝州、甘孜州受援县(市)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扎根高原 接力援助 对口支援

勇担政治责任 携手脱贫奔康推进乡村振兴

2012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第一轮五年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由成都等7个省内发达市对口支援省内20个涉藏困难县,协助受援县做好各类规划编制、项目工作、资金管理工作、产业及民生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干部人才援助6项任务。

2016年8月21日,省委、省政府从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出发,启动第二轮五年对口支援工作,在第一轮基础上,赋予成都20个区(市)县对口支援阿坝州5个县(市)、甘孜州14个县(市)的任务。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成都把对口支援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全省主干作用,践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工作格局,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带动、引领当地发展,3批4000余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扎根高原、接力援助,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与此同时,探索形成市县乡(镇)三级支援整体联动、政府企业社会三支力量协同参与、资金项目人才三项资源统筹发力的工作机制,推进2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的575个部门、247个乡镇(街道)、479所学校、174家医院、70个社会组织与当地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交往交流长效机制,有效加快阿坝州、甘孜州脱贫攻坚进程,同藏族同胞齐心携手、共奔小康。

“飞地园区” 家门口上班也能分红

产业是关键 打好经济发展“主动战”

近两年,“石渠人生果”通过“直通车”摆上了成都市民的餐桌。

海拔高、气候恶劣,“几乎半年都是冰冻期”说的是甘孜州石渠县。在金牛区的对口支援下,2020年,石渠县脱贫摘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保障面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资金项目的精准输血,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实动力。

当前,成都2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累计向19个受援县(市)拨付各类财政援助资金20.91亿元,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2.6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594个。

从输血到造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海拔4000米的德格县马尼干戈镇上,高新区对口援建的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的生产线,改变了养牦奶牛的洛绒志玛一家的生活方式,挤牦牛奶、放牛上山、清洗牛圈,让志玛家人均年收入接近10000元;

种植、采摘小番茄、水果黄瓜,道孚县沟尔普村有一个郫都区对口支援的“飞地园区”,达娃卓玛在家门口上班也能分红;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成阿工业园是全国唯一一个灾后重建、异地重建、合作共建的民族“飞地工业园区”,成为增强民族地区发展造血功能的新引擎……

产业基础的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增强。9年来,成都多次为受援地举办产业发展投资推介会、农牧产品推介会,开设品牌专卖店、体验店18个,建设天府中药城黑水基地、天府农博园共享农庄等项目。

与此同时,加快旅游产业援助,在成都市与阿坝州、甘孜州三地旅游协同发展规划下,159个旅游村寨全新打造,构建起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越来越多的“飞地”合作园区共建,成阿园区形成产出效益,成甘园区2平方公里起步区形成承载能力。

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主攻方向

民生是保障 精准措施让老百姓“得实惠”

最好的医疗在身边,最好的出路在学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成都提高标准持续发力。

目前,成都479所学校与受援地学校结对帮扶,让“9+3”教育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8%;医疗卫生“传帮带”下,233台(套)设备和覆盖5万人次的巡回医疗走进受援地;72场各类招聘会,5个就业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就业增收。

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让涉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行走在高原,群众说得最多的还有“成都人”。

9年来,来自成都择优精准选派的1550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和2540名教育医卫人才,为受援地带来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另一边,在阿坝州、甘孜州人才培养提升工程中,1021名受援地干部人才来蓉挂职,1410期培训班让超过8万人次的受援地干部群众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全面小康,不是数字统计下平均概念的“小康”,也不是阶段性瞬间性的“小康”,而是全体涉藏地区群众整体生活切实得到改善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小康。

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印发了《四川省持续深化省内对口帮扶工作方案》。“坚守战略定力、强化‘主干’担当,把防止返贫放在首要位置,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主攻方向。”成都市委统战部(市对口支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围绕成果巩固、资金项目、产业就业、公共服务、人才智力、基层治理、全域结对、区域合作八个方面扎实开展第三轮(2021—2025年)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助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钟文 侯初初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