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 书写“锦”绣炉霍的情谊
成都日报 2021-09-29 07:52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
平均海拔3800多米的四川甘孜炉霍县,人口稀少。受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影响,这里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曾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20年,炉霍县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验收以及国家复审检查,其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自2012年,成都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夯实“众筹”帮扶红色合力,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建设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域链接社会帮扶资源,致力于实现炉霍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书写出两地“‘锦’绣炉霍”的深厚情谊。
农业高质高效
“飞地+众筹” 破解高原贫困村发展难题
高原山区情况特殊。如果在每个村组搞特色产业,资源禀赋不允许,也无法形成市场效益。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产业发展,首创“飞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创新“村域合作、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飞地产业振兴机制,破解了高原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村发展难题。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A区,是2015年由锦江区携手炉霍县,引进的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注册为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现在已建成智能有机蔬菜大棚301个,专门种植“高原特色小番茄”,主要销往川渝地区和广东、海南等地。目前,小番茄已进入成都大型商超,与盒马、家乐福等多家线上线下平台合作,仅在成都市年销售量就达到400万斤。
大棚建设资金,来自炉霍县整合各个涉农项目资金、锦江区对口支援援助资金,以及社会各界“众筹”的援助资金。通过“飞地”嫁接基地产业,帮助炉霍全县88个贫困村(均已于2020年脱贫摘帽,下同)、83个非贫困村在县域异村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每个贫困村“拥有”2个大棚,每个非贫困村1个大棚。每年,每个大棚均有3万元分红作为固定收入。
这也是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打造的四川涉藏州县第一个社会帮扶贫困村飞地产业园。
301个大棚中,26个大棚的建设资金,来自锦江区有能力、有资源的爱心人士,出任贫困村的“荣誉村长”,通过他们的社会力量召集爱心人士为“荣誉村民”,共同筹集资金为贫困村建设大棚,每年的分红作为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再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不仅筹资建棚的收益,“荣誉村长”“荣誉村民”同时也是持续推动贫困村发展的“智囊团”和“资源库”,链接了教育、医疗、慈善等多方面资源,达到了1+1>2的叠加效益。
锦江区与炉霍县创新构建的“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帮扶示范案例”,荣登《亚洲减贫报告2020》,入围“2020年联合国全球减贫示范案例”。
“现在,我们又招引了邛崃市黑虎蓝海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地炉霍,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的方式,联合打造产业园B区,开展产业对口帮扶。”炉霍县副县长、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胡军介绍说。
乡村宜居宜业
全域旅游 藏式民居变“景区”
虾拉沱镇瓦达村,从村民任青拥措家的院子看出去,近处,是下瓦达村的藏式民居。随着山势错落有致,刚刚成熟的油菜,已经收获完成的青稞田,映衬着红色的崩科式建筑。远处,鲜水河拐了一个弯,温柔地留下一大片开阔的平地。树木尚绿,悄悄点缀了一些黄叶,在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下,秋色渐浓。
这是瓦达藏寨的绝佳“观景点”之一。
“炉霍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投入1500万元,集中改造了15套藏居为民宿。预计在今年10月,完成招引运营企业,对外开放。”炉霍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杨涛解释说,初步计划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公司租用民居的租金用作集体经济分红,村民参与提供旅游服务,进一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全域旅游,是甘孜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高原美景与康巴文化交融,旅游扶贫带动农牧民增收。
“为此,锦江区在今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瓦达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旅游设施,力争在今年10月前完成申创3A景区。”胡军说,不仅瓦达藏寨,为了助力炉霍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围绕“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锦江区对口支援,对炉霍县霍尔温泉酒店、宗塔乡七色草原度假村、雅德乡晏尔龙村等民宿、民居、旅游配套设施升级改造,争取打造3个以上3A级景点,并力争在2022年完成申创4A级景区。
医教赋能增智
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留下来,再教一年。”锦江区龙舟路小学的夏榕涓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再次回到炉霍中学——孩子们太缺英语老师了,特别是她任教的九年级,明年就要参加中考。1年支教时间,被她主动延长成了2年。“炉霍的孩子们更需要我。”夏榕涓说。
夏榕涓是在一次听了锦江区对口支教炉霍教师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深受感动,决定报名的。“刚来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确实跟成都的孩子有差别。”夏榕涓说,教学管理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日常教学以外,她利用早晚自习、课余,跟大家谈心、聊天交流,学风纪律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夏榕涓也成了孩子们心里的“姐姐”“朋友”,甚至是“夏妈妈”。
除了教学,夏榕涓和其他支教老师一样,还承担着“传帮带”任务。
跨学科、跨学段,对于支教炉霍的锦江区教师们来说,并不少见。他们的到来,填补了炉霍中学急缺的学科,也改善了学校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的师资结构。“不仅是综合实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进步,在教学科研方面,2019年、2020年,学校连续两个省级重大课题获批,这是炉霍中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炉霍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谭春赋说。
在炉霍妇幼保健中心,让来自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的陈娇医生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大半年“传帮带”,科室几个医护面对普通生产,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除非病情危重,才需要呼叫她参与抢救。
从今年3月正式到炉霍妇幼保健中心工作,陈娇和同样来自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的护士长陈南克服了高反、高寒,带着本院医疗团队,已经接诊了200个患者、抢救了10多个危重疑难症病人,炉霍县乃至周边县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2017年,炉霍妇幼保健中心才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今年9月3日,顺利通过复审,这也是四川民族地区首家区县级的省二级甲等妇幼医疗机构。
2013年以来,锦江区先后帮助炉霍妇幼保健中心新建门诊大楼,改建拥有产科、妇科、儿科、无尘手术室的住院楼,研发炉霍县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软件,通过人才培养、设备设施援助等方式开展帮扶……援其所需、援其所用,锦江区积极推进“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炉霍医疗事业打造带不走的队伍,强化内生动力。
人物故事
时隔5年再次支援炉霍的孙红松:
为了一段无法忘却的情谊
2021年5月9日,成都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工作队副领队孙红松抵达炉霍。这是时隔5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
“全县16个乡镇、175个村。”这是5年前孙红松挂职炉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时,牢牢记在心里的数字。两年挂职工作,孙红松在炉霍县与工作过的同事、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曾结对帮扶过一个叫做智西的孤儿,认了“亲戚”。“一直想找机会再来。”孙红松说。
2021年5月,作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成员,孙红松回到炉霍感慨良多,“炉霍县第一份脱贫攻坚的红头文件,就是我参与起草的。”从2019年炉霍县脱贫摘帽到现在的“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孙红松说,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孙红松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来炉霍,大巴车跑了整整两天,春末初夏,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还有积雪,堵车严重。今年来炉霍,从成都出发只用了8个小时车程,还不用翻越折多山。
这一次回到炉霍,孙红松说,变化真的太大了。不仅是道路交通条件、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原本有“糌粑”“坨坨牛肉”就感到满足的农牧民们,通过脱贫攻坚、通过对口支援工作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激发了他们努力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两次来到炉霍,第一次,孙红松儿子刚上小学;这一次对口支援工作结束,儿子就该考高中了。“两次人生重要的时刻,都没有陪着他,还是觉得愧疚。”孙红松说,家里全靠妻子、老人操持,才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到炉霍工作。
如今,工作之余,孙红松还在托人打听,当年他结对帮扶、每周都会去学校看望的孤儿智西,如今应该是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听说她后来考上中专,也许现在已经工作了。遗憾的是双方失去了联系。“找到她,想看看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孙红松说。
记者手记
现在,像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工作队副领队孙红松一样,两度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锦江区工作队队员、老师、医生,在炉霍县还有5人。
和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之初,需要做思想动员工作不同,“主动申请”“留下来、再干一年”,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作队员发自肺腑的心声。
初到炉霍的高反,成了工作之余的笑谈。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的陈娇医生,在朋友圈乐此不疲地分享和记录着,炉霍县第一台剖宫产手术、第一例胎盘早剥的惊险抢救、第一个8斤重新生儿……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