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上的成都“代表队”飞出新高度 勇夺制高点

成都日报 2021-10-06 08:42

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供图

9月28日至10月3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在珠海举行。在“巨星云集”的场面中,成都“代表队”携带新技术、新产品闪耀亮相。

时间向前。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位于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的设备应用在发射场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中,为神舟十二号奔赴太空保驾护航。

时间再向前。4月29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再次为中国航天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成中国空间站已指日可待。2017年起,隶属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便开始承接空间站核心舱重要系统部件的生产制造……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向着星辰大海进发。自主创新,是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基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今年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8位。成都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歼-20是本届珠海航展的焦点明星。 新华社发

看航展

“成都造”,当之无愧的焦点明星

9月28日,珠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在当日上午的飞行表演展示中,“成都造”歼-20战机飞过了珠海上空,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明星。

同时,这次航展上,无人机也参与飞行表演,系国际航展首次。冲上云霄的两款无人机分别是翼龙-2、双尾蝎A,均为“成都造”。其中,翼龙-2是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而用低空大坡度盘旋、8字机动、超低空通场等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征服了观众的双尾蝎A更是来自成都无人机民企腾盾科技。

在碧海蓝天见证下,又一“看家宝”亮相!在珠海航展上完成飞行投水功能演示首秀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其机头和通信导航系统也是“成都造”。

在勇攀产品技术高峰的同时,还有不少“成都智造”因贴近生活,而受到青睐。坐飞机也能上网?这有赖于来自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国内首款采用相控阵天线的机载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电科航电航空互联部副部长马俊康介绍,该系统接入国产卫星网络,是全球少数完成飞行验证的民航适航产品之一,技术状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已经在国产客机上完成了飞行试验。

无论是歼-20换上“中国心”,还是“国之重器”中的“成都造”,从“国家队”到民企新势力,多款在成都研制生产的“黑科技”,技术水平均跻身前列。

硬核科技实力“加持”,本次珠海航展上,不少蓉企斩获大单。海特高新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签署了产学研用合作协议。通过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和天信通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共同建设大型无人机运维平台项目深度合作协议》。此次采购的翼龙-2无人机系统(民用)将集合人工增雨、气象探测、应急救灾等功能。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翼龙-2无人机。 新华社发

看产业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从1996年第一届举办开始,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已经走过25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

阔别三年的珠海航展上,既有电科航电等来自成都的“熟客”,也有不少新面孔。

此次参展的成都玖锦科技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新一线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高端仪器仪表,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可以与国际上的同类产品同台竞技,且关键技术指标不断取得突破。这些新面孔的亮相,刷新了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高度。

作为高端科技和高价值产业的典型代表,空天产业横跨装备制造、现代流通、科技服务等诸多领域,航空经济已成为很多先发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名词”。

航空航天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目前,成都航空航天产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基本形成了航空制造产业链、航天制造产业链。从航空枢纽经济发展来看,成都还是全国第三座拥有双枢纽机场的城市。同时,成都航线开通数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航空维修及航空金融规模已突破150亿元;在筹划未来方面,以“商业火箭-航天电子-卫星应用”商业航天为突破,加速产业集群培育和场景示范应用。

看创新

2021年成都全球创新指数上升8位

如果人类不曾抵达过外太空,或许永远无法窥见“蓝色星球”的弧线是何其壮美。正是科学精神,一次次迭代着人类认知的边界,让生活所栖之地,变得更加美好。

逐梦九天,问鼎苍穹,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持续多年保持稳定进步态势,排名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上升2位。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从去年的第4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39位,排名上升8位。

“很多研究院、大型科研机构、校企合作企业都选择在成都落地。这就说明成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好,尤其是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表示。

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上升8位的背后,是成都丰富科技创新资源的支撑。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其中双一流高校两所,双一流学科高校8所。从城市间对比来看,成都60余所高等院校数位居全国第6。

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动作频频。加强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引领和规划部署,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国家科创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级协同创新和动力承载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

高标准建设天府实验室,加快推进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都将建设科技创新基地11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5个、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41个。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上,成都将在轨道交通、网络安全、大数据、精准医学等领域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聚高层次人才。

本报记者 宋妍妍

原标题:珠海航展上的成都“代表队”

编辑:张烁